據介紹,鼻咽癌在我國南方及東南亞的發病率約為15/10萬,遠高於歐美國家不足1/10萬的發病率。最早研究認為,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與發病率差異相關,如廣東地區的居民食用鹹魚較多,及當地飲水衛生等。後來發現同是廣東人,廣阜人群的發病率最高,早期從北方遷移過來的客家人其次,潮汕人發病率則比較低,與北方人群相近,而且10%的患者有家族史。因此,人種差異也被認為與鼻咽癌發病密切相關。
除上述因素外,目前被認為最強的鼻咽癌致病因素是EB病毒,因為在幾乎所有患者的腫瘤細胞中都可發現EB病毒,是否會發生鼻咽癌與患者感染EB病毒的類型、EB病毒是否發生了活躍複製都密切相關。因此,越來越多的鼻咽癌研究開始聚焦於EB病毒。
EB病毒有甚麼特點?它與鼻咽癌有著怎樣的聯繫?該病毒對我們診治鼻咽癌有哪些幫助呢?
曾木聖教授說,EB病毒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皰疹類病毒,有人推測在人類出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進入人體的EB病毒通常會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病毒不復制並只表達少部分基因。在沒有外界誘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可以一直潛伏下去。反之就會活化併發生複製,與其他因素協同最終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EB病毒通常在口腔上皮細胞中複製,在唾液中含量高,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對我國3~5歲兒童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兒童已經感染了該病毒,由此推測很多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被家中長輩感染。而歐美等一些國家因餵養習慣與我們不同,加之分餐制的普及,很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才因接吻等其他方式而感染。與我國兒童早期無症狀被感染不同的是,青少年期初次感染EB病毒可能會出現短期的發熱、淋巴結腫大等表現為主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約兩週後自愈,因此這也被人們稱為“接吻病”。
當患者感染EB病毒後,血液中可出現EB病毒抗體,但也有些抗體只在病毒複製的時候才會出現。在鼻咽癌早期甚至在發病前幾年,就可以檢測到EB病毒抗體升高。基於這個特點,人們研發了可用於篩查早期鼻咽癌的EB病毒抗體檢測方法,目前已在廣東地區鼻咽癌高危人群的健康體檢中推廣,提高了鼻咽癌的早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