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門診的“小手患者”(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逐漸增多了起來。看著粑粑麻麻們著急詢問病情的樣子,小編我不得不在今天手術後趕寫了這篇科普,希望重拾大家對該病的認識。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種小兒容易發生的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5歲以下寶寶們好發,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流行病學: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以每年的4-9月多見。
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同時,小朋友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另外,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臨床表現:
患兒多經過發熱(一般為38℃左右),不適等前驅症狀後,於口腔粘膜出現分散狀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雙膝等處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輕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反應。大多在一週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重症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重症患兒表現為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運動障礙;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面色蒼灰、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輕症者可給與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療;重症患者還應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及胸片。
治療:
抗病毒治療,常用的有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中藥等,它們作為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明顯縮短髮熱及皮損癒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作用。另外,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復發。常用的藥物有轉移因子、胸腺肽等藥物。
重症患者,需要加強營養、補液。並加強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建議院治療。
預防:
1、洗淨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2、要講究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飯前便後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4、儘量不要帶嬰幼兒去人群密集場所。
5、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餵奶前要清洗奶頭。
6、如果年齡<3歲,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淺促、心率加快、小胳膊小手變冷(末梢循環不良)、咳嗽咳粉紅色泡沫樣痰、睡覺時出現抽搐等重症傾向表現時,家長一定第一時間帶小朋友去醫院就診。
最後,送給粑粑麻麻們“四字秘訣”識破手足口病真面孔: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股四個部位。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徵----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