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節是發病高峰,3歲以下的幼兒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腸病毒能引發多種疾病,嚴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因此,幫助孩子防範腸病毒的偷襲,便成為父母的一項重要任務。
腸病毒的真實面目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由六七十種不同類型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組成,他們隨人的糞便排出後成為致病源。由於孩子大多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容易與這些汙染物接觸被感染。腸病毒潛入孩子體內之後,一般經過3—5天的暗中活動,使孩子逐漸出現感染症狀。
由腸病毒引發的疾病除了人們熟悉的小兒麻痺症外,比較常見的還有以下三種:
皰疹性咽峽炎 患兒的主要症狀為發燒,口腔咽喉部出現水皰,數量由兩三個到十多個不等,水皰破潰後變成潰瘍。一般來說,發燒持續2~4天,口腔潰瘍7天左右即可康復,大多有驚無險。
手足口病 患兒的主要症狀與皰疹性咽峽炎相似,但水皰的分佈部位不完全相同,他們除了長在口腔以外,還出現在手、腳等部位,手足口病因此得名。如果是由柯薩奇A病毒 16型引起的,做好日常的護理就可以了,如果是由腸病毒71型引起的,就得加倍小心,以免與腦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重症“結緣”。
無菌性腦膜炎 患兒表現為頭痛、嘔吐、頸部僵硬與疼痛,症狀比較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腸病毒感染三大特點
1、大多數孩子在感染腸病毒後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度發燒、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會患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無菌性腦膜炎等疾病。如果孩子患了皰疹性咽峽炎,一般經過7—10天的病程便可康復。而腸病毒71型所致的感染雖然較嚴重,但發生率很低,大約只有幾千分之一,至於死亡率就更低了,僅為幾萬分之一。
2、腸病毒每隔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3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遭殃。即使孩子得過腸病毒感染,體內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力,但一來這種免疫力的持續時間很短,二來腸病毒種類很多,發生不同類型的腸病毒感染後沒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再者不同的病毒類型又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孩子在一年間發生不止一次腸病毒感染的例子並不鮮見。
3、目前尚沒有對付腸病毒的特效藥。不過,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患兒的症狀比較輕微,經過一段時間後可完全康復,父母只要細心護理即可。
腸病毒感染的患兒護理要點
如果症狀輕可採用的方法是:多飲水,多休息;用冷開水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加強營養,多吃稀飯、牛奶、豆花、蛋羹等食物;如果發燒,可採用溫水浴等物理方法降溫,高燒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燒藥;如果出現不吃不喝、尿少色深、眼窩凹陷、嘴唇乾裂等脫水徵象,應帶孩子到醫院輸液補水;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出現高燒、嗜睡、嘔吐、抽搐、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需要立即住院治療,延誤不得。
預防才是硬道理
對付腸病毒感染的上策就是預防。但是,由於腸病毒種類太多,迄今為止只有脊髓灰質炎病毒可以通過口服糖丸來預防,其餘的大多數腸病毒還得從生活細節上加以防範,醫學專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幫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這是遠離腸病毒的最佳舉措。研究顯示,用清水及肥皂洗手15~30秒,即可消除90%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包括腸病毒在內。在洗手時,要特別留意大拇指、指尖及指縫等處,千萬不要遺漏這些部位,寧願多花時間,也要把雙手洗乾淨。
經常消毒 腸病毒雖然生存能力強,但他們怕熱,溫度達到60~85℃時存活時間超不過1分鐘。另外,甲醛或含氯的消毒劑可使腸病毒失去活力,紫外線也可將其殺死。因此,在家中可經常利用煮沸、晾曬等方式對孩子的用品(如餐具、玩具、衣被等)進行消毒。
教育孩子不吮手指頭,不啃咬玩具,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不喝生水,以避免腸病毒的入侵。
通過加強營養、均衡飲食、足量運動等方式增強孩子的抗病力。
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湊熱鬧,以減少感染機會,必要時戴口罩,居室內也要經常通風,注意環境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