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臨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潛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臨床經過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黃疸型肝炎:分為三期,總病程2~4個月。①黃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對較緩,亦可有發熱。少數患者以頭痛、發熱、四肢痠痛等症狀為主,類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關節痛等血清病樣表現。此期主要症狀有全身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厭油、腹脹、肝區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變主要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續5~7d。②黃疸期:自覺症狀好轉,發熱消退,尿色加深,鞏膜和皮膚出現黃疸,1~3周內黃疸達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糞色變淺和皮膚瘙癢表現。肝大,質軟、邊緣銳利,有壓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輕度脾大。肝功能檢查ALT和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陽性。本期持續2~6周。③恢復期:症狀逐漸消失,黃疸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恢復正常。本期大多持續1~2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遠較急性黃疸型肝炎常見,佔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狀較輕,有乏力、食慾減退、噁心、腹脹及肝區疼痛等。少數患者有短暫發熱、噁心、腹瀉等症狀。體徵大多有肝腫大,有輕觸痛和叩痛,脾腫大少見。肝功能呈輕、中度異常,由於症狀較輕且無特異性,僅有肝腫大和肝功能改變一般不易被診斷。病程約3個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症狀、體徵及肝功能異常者。發病日期不明確或雖無肝炎病史,但根據肝組織病理學或根據症狀、體徵、化驗及B超檢查綜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現者。①輕度:臨床症狀輕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者;②中度: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居於輕度和重度之間者;⑧重度:有明顯和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無門脈高壓症者。實驗室檢驗: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換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反覆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除前述條件外,凡白蛋白≤32g/L,膽紅素大於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為60%~40%,膽鹼酯酶<2500U/L,4項檢查中有l項達上述程度者即可診斷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聲檢查結果可供慢性肝炎診斷的參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約佔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見。重型肝炎發生的病因及誘因複雜。
1)急性重型肝炎:又稱暴發型肝炎,常有過度疲勞、精神刺激、營養不良、妊娠等誘因。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發展迅猛,2周內出現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症狀,出現神經、精神症狀,表現為嗜睡、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昏迷等,體檢可見撲翼樣震顫及病理反射,肝性腦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劃分)。黃疸急劇加深,酶疸分離,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有出血傾向,PTA小於40%,血氨升高,出現中毒性鼓腸,肝臭,急性腎衰竭(肝腎綜合徵)。本型病死率高。
2)亞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稱亞急性肝壞死。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內出現精神、神經症狀(Jl度以上乾性腦病)者,屬於此型。患者肝炎症狀急劇增重,黃疸迅速加深≥17lμmol幾(10mg/dl),出現出血、腹水錶現,肝性腦病多於疾病後期發生。本型病程較長,可達數月,多死於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處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發展為肝炎後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動度也應低於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這一概念,最先由我國學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國際上承認,並已經定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的進步,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逐漸減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經在重型肝炎中佔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臨床表現與亞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攜帶者)基礎上發生的亞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點:①消化道症狀不如亞急性重型明顯:②昏迷發生比亞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臨終期,均不發生昏迷;③腹水出現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為重型肝炎伴發的合併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個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於肝功能的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