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治重在肝。在急性發作期,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理氣、降逆、化飲等法,視其脈證,或一法獨進,或數法合施,勿拘一端。俟病勢得緩,治宜培補肝腎為主,佐用瀉火、平肝、熄風等法。
(一)辨徵選方
1.肝經實熱
治法: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方藥:綠風羚羊飲(《醫宗金鑑》)加減。羚羊角粉0.5~1g(沖服),玄參15g,黃芩9g,知母9g,車前子15g,茯苓15g,大黃 10g,桔梗10g,細辛3g,防風3g。若熱盛者,加龍膽草、鉤藤,以增強清肝熄風之力;嘔吐甚者,加竹茄、法半夏、天竺黃,以降逆止嘔。
2.肝鬱氣滯
治法:疏肝清熱,降逆和胃。
方藥:丹桅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柴胡9g,當歸15g,白芍15g,茯苓10g,白朮10g,甘草6g,薄荷6g,生薑10g,丹皮9g,桅子 9g,黃連10g,吳茱萸3g。著鬱滯較甚,加香附、青皮、金鈴子;目痛甚且紅赤較劇者,加石決明、草決明、夏枯草;嘔逆較劇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強降逆止嘔之力。
3.肝陽上亢
治法: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方藥: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加減。羚羊角粉1.5g(衝),鉤藤12g,桑葉9g,菊花12g,生熟地各24g,白芍30g,川貝母 6g,茯神12g,竹茹15g,懷牛膝25g,生石決明20g。若陰虛明顯者,加女貞子、五味子、山茱萸;火盛者,加知母、黃柏、夏枯草:心煩不寐者,加梔子;生牡蠣、炒棗仁。
4.痰火動風
治法:瀉火逐痰,平肝熄風。
方藥:將軍定痛丸加減。大黃10g,黃芩10g,白殭蠶10g,陳皮10g,天麻6g,桔梗6g,青礞石20g,白芷6g,薄荷6g,半夏10g。痰火盛者加蘆薈、桔絡、制膽甫星,以增強降火逐痰之功;胸脘滿甚者去桔梗、白芷,加澤瀉、炒萊菔子、白芥子。
5.飲邪上犯
治法:溫化寒飲,降逆止痛。
方藥:吳茱萸湯(《審視瑤函》)加減。姜制吳茱萸12g,人參12g,炙甘草6g,川芎10g,茯苓20g,白藍10g,廣陳皮10g。嘔逆較甚者,加半夏、細辛以增強化飲降逆之力;頭痛甚者,應用川芎、吳茱萸;胸悶納差者,加蒼朮、白蔻仁;四肢逆冷者,加熟附片、桂枝。
6.脾虛溼盛
治法:健脾利溼。
方藥:五苓散(《傷寒論》)加減。豬苓10g,茯苓12g,白朮12g,澤瀉10g,赤芍10g,牛膝10g。若食少納差者,加焦三仙、薏苡仁、陳皮。
7.心肺氣虛
治法:養心益氣。
方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減。炙甘草12g,生薑9g,黨參9g,生地10g,麥冬10g,五味子I0g,當歸12g,川芎9g。若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遠志、柏仁。
(二)其他療法
1.點眼法:有以下幾種。
(1)1%葛根素滴眼液:每日2次,持續用藥。本品主要使睫狀突血管收縮,減少房水分泌而降低眼壓同時應注意兩點:①少數病人血壓輕度下降,故低血壓病人應慎用;②少數病人滴用後有異物感,經1~2分鐘即可緩解,可繼續用藥。
(2)1%檳榔鹼滴眼液:重症每15~30分鐘滴眼1次。瞳神縮小後每日滴3~5次。亦可用擯榔鹼藥膜,每日2~3次,將藥膜置於下瞼穹窿處,待其自行溶化。15分鐘則瞳神開始縮小,可維持6~8小時。
(3)抗青膏:點15分鐘開始縮瞳,45分鐘瞳神縮小。
(4)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外敷療法:黃連粉適量,研成細未,調水成糊狀,敷足心(湧泉穴)。
2.外塗療法:雙明散:石決明、草決明各等份,研未,水調成糊狀,塗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