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營養血供與機體組織發生血流障礙的末期結果。流行病學分析皮膚褥瘡一般有三類人群:青年人神經病學患者;高齡患者;住院患者。褥瘡的臨床表現可視為皮膚一系列的活動,顏色深度變化範圍由紅轉白,無組織損失,深度破壞延伸到肌肉、關節囊及骨骼。
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褥瘡發生,具體症狀表現如下:
皮膚的早期改變,白紅斑的特徵是紅斑變化強烈,從粉紅色變為亮紅色。用手指壓迫時變白,放開手指後迅速再現紅斑。發紅區域常伴有皮膚的輕微水腫,知覺正常的患者可感覺疼痛。解除壓力後24小時內皮膚恢復正常無後遺症。色斑體現出血管狀態變化的嚴重性,色越重,皮膚的變化更劇烈,可由黑紅色變化為青紫色。用手指壓迫時無顏色改變,皮溫有下降的表現,病損灶可感到柔軟或硬化。色斑部位組織進一步惡化反應便形成壓縮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現水皰。可出現大水皰、結痂、鱗屑。如缺乏認識以及處理壓迫性皮炎不及時,而導致真正的褥瘡形成。
早期褥瘡為色斑或壓迫性皮炎糜爛,表皮組織受到損壞,水皰破裂或者被擦掉,使真皮暴露。早期潰瘍為表面邊界不清,底部反光,常由非白紅斑區域包繞。如果不進程處理可發展成慢性褥瘡。慢性褥瘡的周邊呈紅斑時,其特點是手指壓迫時無變白改變,鄰近的皮組織產生變硬,呈溫熱或變成花斑狀。平均潰瘍的基底測量在5~12cm的直徑以內,呈暗紅色或黑紅色,觸之不易出血。
褥瘡形成過程分為紅斑期、水泡期和潰瘍期三期,潰瘍期分淺潰瘍和深潰瘍。
褥瘡的預防極為重要,主要以精心護理為基礎。不同分期的症狀說明:
褥瘡I度(紅斑期):全身的受壓部位表現為局部瘀血,皮膚呈現紅斑。若在此期除去壓力此改變在48小時內消失。
褥瘡II度(水皰期):受壓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皮膚髮紅充血,用手指壓時不消退。
褥瘡III度(淺潰瘍):潰瘍不超過皮膚全層,因潰瘍基底部缺乏血液供應,呈蒼白色,肉芽水腫,流水不止。
褥瘡IV度(深潰瘍):涉及了深筋膜和肌肉,受累組織因缺血而壞死呈黑色,因細胞的感染,病變常侵犯骨質,形成骨膜炎或骨髓炎。
溫馨提示:病程由輕到重逐漸進展。如受壓部深淺組織同時缺血缺氧而致褥瘡急劇發生,即“壞疽性褥瘡”,局部皮膚初呈暗紫色斑,指壓不褪色,伴劇痛或麻木,斑片可迅速擴大繼而壞死,失去痛覺,壞死組織覆以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深達肌層或骨骼。褥瘡常伴發細菌感染,特別是綠膿桿菌感染致局部蜂窩織炎,膿腫,骨膜、骨髓炎至敗血症,迅速加重病人的惡液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