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然青黴素:青黴素G干擾敏感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是細菌繁殖期的殺菌劑,對革蘭氏陽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菌屬除淋病奈瑟氏菌外,作用較小。主要由腎臟排洩,24小時內約60%~80%自尿中排出,肌注100萬u後尿中濃度可達1000LL/mL,較血中高約1000倍。在治療尿路感染使用青黴素後,一向不易產生抗藥性,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例外,它與青黴素反覆接觸後,能產生大量青黴素酶,使青黴素分解失效。青黴素與磺胺化合物聯合使用,對糞腸球菌和厭氧鏈球菌感染可增強療效。重症尿路感染伴菌血症,需用大劑青黴素滴注。
(2)半合成青黴素:臨床應用有兩類。
①耐青黴素酶類:主要用於耐青黴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甲氧苯青黴素(新青黴素I):肌肉注射,6~12g/d,分4次,嚴重者可靜脈給藥,肌肉注射疼痛,且易引起間質性腎炎。
鄰氯青黴素(氯唑青黴素):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0。5~0。75g/次,2~4次/d,兒童酌減。
五氮青黴素(噻肪單酰胺素):一種新的β-酰胺抗生素,毒性小。口服,1~2g/次,3~4次/d。對青黴素過敏者忌用。
②廣譜青黴素
氨苄青黴素: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作用較強,對綠膿桿菌和產氣桿菌無效,能耐酸但不耐酶。口服,0。25~1g/次,4次/d;肌肉注射,0。5~1g/次,4次/日;靜脈滴注,2~6g/日,兒童50~100mg/kg。
羥氨苄青黴素:作用比氨苄青黴素強。口服吸收較好,劑量與氨苄青黴素相同。
羧苄青黴素:對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作用較強,不耐酶,故單用時易產生耐藥,與慶大黴素合用有協同作用,但兩藥不可混合同時注射,否則慶大黴素將被破壞。肌肉注射,1g/次,4次/d;嚴重的綠膿桿菌感染,可靜脈滴注5~20g/d。
氧哌嗪青黴素:本類青黴素主要應用於綠膿桿菌的感染,作用比氨苄、羧苄和磺苄等青黴素強,毒性比氨基甙類低。用法: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4~12g/d。
苯咪唑青黴素:主要用於綠膿桿菌、淋病奈瑟氏菌和脆性類桿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