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傳學說
各地報道3%~40%患者有陽性家族史。1992年Bhatta等對白癜風遺傳性質的研究,提示該病為多基因性質。1993年Majiumder等,報道了白癜風的家族聚集模式,提出遺傳因素對本病的發生起一定的作用。1994年,Nath等進行白癜風遺傳模式的流行病學研究,認為本病與多條染色體不連續的多位點隱性等位基因的相瓦位點作用有關(即不同位點基因的相互作用,使得一個遺傳性狀因另一個遺傳性狀在其上面的疊合而未顯現)。全基因組掃描研究發現,白種人白癜風家系中在l,7,8,17,9,11,13,19,22號等染色體存在有效連鎖和提示連鎖的位點。
2.神經因子學說
白癜風皮損可在精神緊張時發生或皮損範圍增大,提示神經因_了在發病中起作用。實驗研究證實,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乙酰膽鹼、褪黑激素等在體外能使兩棲類和魚類的黑素細胞變白。有人推測,黑素細胞產生黑素能力減退,是由於其周圍神經化學物質增加,使酪氯酸酶活性減低的結果。神經組織學研究證明,白斑皮膚神經未梢有退行性變時,組織化學檢查白斑皮膚膽鹼酯酶活性降低。也有實驗證實,皮損處皮膚膽鹼能活性增加而腎上腺素能活性降低。臨床見到的節段型白癜風的應損滑神經呈節段性分佈,白癜風患者常伴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白斑部皮膚出汗異常現象,均符合神經化學因子學說。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可能導致褪黑激素等介質的釋放增加,使黑素合成減少。早期白癜風皮損Merkel細胞消失也支持神經因素的作用。
3.免疫學說
國內徐小珂等多位學者研究發現,白癍風患者常發生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炎、糖尿病、惡性貧血、艾迪森病、斑禿、暈痣、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但有學者經統計分析認為均與甲狀腺疾病有關。白癜風患者存在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異常,不同試驗證實白癜風皮損中CD3+、CD4+、CD8+T細胞顯著增加.而外周血輔助性T細胞(Th細胞)減少,Ts細胞增加。患者血清中可測到多種自身抗體。國外報道一半以上患者血液中可測到一種以上自身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及抗核抗體等。但最直接的證據是抗黑素細胞的循環抗體。患者血清中可測到特異性抗黑素細胞抗體,陽性率達50%~93%,並且滴度與病情相關,其作用為通過補體激活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ADCC),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效的可能機制是抑制了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