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鮮紅斑痣 鮮紅斑痣(nevus flammeus)又稱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葡萄酒樣痣。出生時即存在,表現為小的紅斑到大的紅色斑片,顏色淡紅、暗紅或淡藍色,形狀不規則,不高出皮面,壓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可分兩型:①中位型鮮紅斑痣(medially hocated nevus flammeus):見於枕部及面中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退,皮損不高出皮面。②側位型鮮紅斑痣(laterally located nevus flammeus):帶見於一側面部,亦見於一側或數側。發生於面部者,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而顏色變深,亦可高出皮面或其上發生結節,常伴發其他血管畸形。根據受累血管部位及伴有炎症的不同而有Sturge-Weber綜合徵(軟腦膜蛛網膜樣鮮紅斑痣)和Klippel-Trenaunay綜合徵(骨肥大性鮮紅斑痣)的病名。前者出現軟腦膜蛛網膜血管瘤病,導致其下大腦皮質進行性鈣化,患者可發生癲癇,對側軟癱,亦可發生結膜、虹膜和脈絡膜血管瘤病,導致青光眼或視網膜剝離。後者可伴發軟組織和骨肥大,靜脈曲張和(或)動脈靜瘻。
2.草莓狀血管瘤 草莓狀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又稱毛細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呈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數目單個或數個,大小不等,通常1cm至數釐米,偶亦見整個肢體受累者,境界清楚,好發於顏面、肩部、頭部和頸部。出生時就存在,但常在生後2~3個月內發生,在3~6個月內逐漸增大,此後逐漸退化。70%~90%患者在5~7歲時可自行完全消退。有些血管瘤,可伴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即所謂的Kasadach-Merritt綜合徵
3.海綿狀血管瘤 為單個或多數大而不規則的真皮內和皮下結節。表淺損害顏面鮮紅或深紅,表面不規則;深在性損害,顏色呈紫色,表面光滑,性質柔軟,常可壓縮,狀似海綿。其上方可伴發草莓狀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亦可見於其他部位。小兒出生時即存在或生後數週發生,在1年內逐漸增大,經不定的靜止期後,亦可能逐漸消退,但常緩慢而不完全。海綿狀血管瘤尚見於兩種罕見病,即Maffucci綜合徵和藍色橡皮大皰痣(blue rubberbleb nevus),前者突出的特點是軟骨發育不良,導致骨化不全,骨變脆引起嚴重畸形;骨軟骨病可演變為軟骨肉瘤。後者血管瘤隆起,暗藍色,柔軟可壓縮,有些還帶蒂,腸道經常見有血管瘤,引起慢性出血和貧血。屍檢發現除腸道外,尚可見許多器官均有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