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營養不良、慢性腹瀉、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兒易發生白色念珠菌的侵襲,形成鵝口瘡。在初期於頰黏膜、舌、齒齦、上顎處有點狀和小片狀白屑,並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
治療鵝口瘡常用制黴菌素塗口或用冰硼散、甘油、青黛散調蜂蜜搽口舌患處。用薏苡仁60克、綠豆60克、甘草6克,煎湯,每日分數次服用。治療皰疹性口瘡及潰瘍性口瘡,可用1%地卡因或錫類散、珠黃散塗口。用野菊花或金銀花漱口。竹葉6克、銀花9克、鮮蘆根30克,煎湯代茶,分3次服用。或應用中醫清熱解毒瀉火法,如生地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玄參9克,大青葉9克,蘆根30克,煎湯,一日1劑。
取番茄數個,用沸水浸泡後剝皮,再用清潔紗布絞汁,取汁含於口內,一日4次。另用西瓜皮去外皮留內白色皮切成條狀,曬至半乾,加白糖拌勻醃漬,再曬乾後食用。以上適用於皰疹性口瘡。
取鮮荷葉一張,鮮冬瓜500克,加水煎湯,再加入食鹽少許,飲湯食冬瓜。另用生地12克、生石膏30克、粳米30克煮粥。先將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粳米煮粥食用,適用於潰瘍性口瘡。用淡竹葉5克、燈心草2克,煎湯10毫升,加入牛奶100毫升中,每日數次,適用於鵝口瘡。
單純皰疹
皰疹性口瘡 皰疹性口瘡
單純皰疹病毒常侵襲5歲以下的小兒,引起皰疹性口瘡。在小兒發熱疾病之後,在口腔、舌及咽部充血的黏膜上出現小小的透亮濾泡,不久就很快潰破,形成潰瘍。頸部淋巴結也相應出現腫大,有壓痛。小兒吃飯時疼痛,常拒食。
潰瘍性口瘡
潰瘍性口瘡 潰瘍性口瘡
各種球菌常侵犯嬰幼兒,引起口腔炎,又稱潰瘍性口瘡。口腔黏膜有明顯的充血,伴有大小不等的潰瘍,潰瘍上有灰白色的假膜覆蓋著,小兒十分疼痛,流涎不止,煩躁不安,拒絕進食,常伴有發熱及頸部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