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下肢靜脈炎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於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由於血管內壁的刺激,造成血管壁發炎。下肢靜脈炎屬於中醫脈痺、血痺、惡脈、腫脹、筋痺、瘀血流注等症範疇,多見於中、老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患部腫脹、疼痛,站立或勞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溫升高。其病機為溼熱下注,氣血瘀阻和氣血失和而致。單側發病時、左側多於右側。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痺”;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腫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後,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併發者,多稱為“惡脈”;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肘後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
下肢靜脈炎的護理措施
1、發生下肢靜脈炎,如屬一般留置針應拔除,更換穿刺部位,發炎部位可給予熱敷,症狀應在3天內改善,若無改善跡象應通知醫師評估是否細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靜脈穿刺導入中央導管)發生下肢靜脈炎,可先熱敷,若屬於機械或化學性下肢靜脈炎,症狀應可緩解,若症狀持續,並無改善跡象,才需拔除。
3、若進行溼熱敷、可利用溼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次。
4、若疑是細菌性下肢靜脈炎,需通知醫生進行導管針與血液培養,抽血培養需從其它靜脈及導管內各抽取一支進行血液培養,以作為診斷的依據。
5、若有膿液,應培養膿性液體,需利用無菌棉棒進行;取樣前,避免消毒皮膚以免影響細菌的培養。
6、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進行修復。
7、若疑似化學反應,需記錄。應依據靜脈輸液協會制訂的記錄方式進行記錄,以達到護理人員判斷標準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發炎的血管,發炎血管須等到症狀完全復原,恢復彈性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