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5-01-06 07:01

  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是由多種病理原因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臨床比較多見。高膽紅素血癥時,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神經核,引起膽紅素腦病,導致腦癱,一般認為是遊離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所致。因為正常時膽紅素與血漿蛋白結合後而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如果血中膽紅素產生過多如溶血、敗血症等時,紅細胞大量被破壞或血白蛋白過低,就有一部分沒能和白蛋白結合而成遊離狀態,這種遊離狀態的膽紅素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沉著於神經細胞膜上和線粒體生物膜上,導致細胞變性壞死。也有部分患兒是由於血腦屏障功能減低所致,血液中膽紅素增高並不明顯,多見於早產兒、低體重出生兒以及呼吸窘迫綜合症、缺氧、酸中毒及感染的患兒,腦血管內皮受損,也會導致血腦屏障功能下降,與血漿蛋白結合的膽紅素也可進入腦組織。

  臨床不論任何疾病,只要有缺氧者,除表現缺氧的一系列症狀外,常出現黃疸加重,原因可能與缺氧抑制了肝臟酶活性及肝細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還有相當數量的胎兒在宮內感染鉅細胞病毒、弓形體等,常呈早產或出生時低體重、新生兒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肝脾腫大想,小頭畸形、腦積水視網膜脈絡膜炎等現象的單獨或呈不同組合出現,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生後第一週內常出現的症狀,生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膽紅素生成較多、血清白蛋白轉運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臟攝取、結合及排洩膽紅素的能力差,腸肝循環重吸收膽紅素較多所致。

  而病理性黃疸則是由新生兒時期的一些疾病所致在這些疾病的新生兒中,此表現不但常見而且嚴重,尤其是血清未結合膽紅素達到257μmol/L(15mg/dl)以上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膽紅素腦病,對新生兒造成永久性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對新生兒黃疸應密切監護,尤其應重點監護較重和患有黃疸的早產兒。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如果2周後未見好轉就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治療。 新生兒的黃疸可能引發腦性癱瘓,是腦性癱瘓的一個誘發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多注意小還得發育是否有障礙。

新生兒黃疸會引起共濟失調腦癱嗎相關文章
一、胎兒宮內慢性缺氧:胎兒期缺血、缺氧是小兒腦癱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子癇、重度貧血、各種心、肺、肝、腎疾患、糖尿病以及並種感染等疾病影響胎盤血流灌注均有可能導致胎兒宮內慢性缺氧。 二、急性胎兒宮內缺氧:主要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發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生兒窒息。常見的原因有產力異常;臍帶異常(臍帶過長或過短、打結、纏繞、脫垂、扭曲以及臍帶附著異常等),難產、急產、異位產、異常先露、內
發布於 2024-06-29 11:30
0評論
1、早發現、早治療。越早越好,不僅能促進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還可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等繼發症,減輕致殘率。 2、家長參與康復療法。腦癱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僅靠治療師每天1-2小時的訓練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為保證患者得到切實有效的治療,必須讓家長學會並參與部分常用的康復方法。 3、康復、教育與遊戲玩耍相結合。小兒時期是成長髮育和接受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互相結合
發布於 2025-01-06 06:48
0評論
通過腦癱兒胎動規則是不能發現腦癱的,因此只有通過顱腦CT檢查才可以斷定是否是腦癱。頭部的CT異常主要表現為皮質萎縮,全腦萎縮,低密度灶,小腦異常,透明隔缺損,腦室擴大,胼胝體缺損,腦穿通畸形,腦室周圍侷限性萎縮,全腦廣泛性低密度影,腦裂腦回畸形等改變。低體重出生的未熟兒引起的輕、中度腦癱,以腦室擴大,皮質萎縮最為多見。所以胎動檢查是不能檢查出是不是腦癱的,假如孩子的腦白質發育不良,這只是增加了腦
發布於 2025-01-06 06:54
0評論
1.為了加強小兒頭部的控制,可使其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臥位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形成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2.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身。 3.爬行訓練是腦損傷康復的重要方法。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
發布於 2024-06-29 11:44
0評論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髮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髮現小
發布於 2024-06-29 11:51
0評論
1、運動發育與同齡兒相比有明顯的延遲,表現運動笨拙不協調,頭與軀幹調節障礙,1歲左右不會坐,即使會坐也不穩定。只有在兩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擴大的情況下才可能坐穩。站立時間較晚,大終2-3歲或更晚,患兒站不穩,易跌倒,手指精細運動障礙,動作不靈活。 2、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追視與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難。 3、患兒經常張嘴,流口水,講話慢且發音不清,語言障礙。 4、患兒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
發布於 2024-06-29 11:37
0評論
概述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屬於一種運動方面的障礙疾病。也就是說,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這種疾病會嚴重影響到人的心裡變化,甚至是身體上的變化。特別容易讓人的肢體發生一些障礙症狀。嚴重情況下會引起語言方面也出現障礙。所以說這種共濟失調方面的疾病對人的身體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旦患上這種疾病,一定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共濟失調怎麼辦。 步驟/方法: 1、 日常生活中,如果換上了
發布於 2022-10-13 02:07
0評論
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平衡包括: 1、感覺性深感覺向中樞神經系統反映軀體各部位的位置和運動方向。病因有: ①周圍神經或神經根病; ②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顱底畸形、脊髓病、腫瘤; ③腦幹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發性硬化、腫瘤; ④丘腦頂葉通路或頂葉血管性疾病、腫瘤。 2、前庭性前庭系統向心傳導平衡信息,引起體位、視線調節和空間定位感覺等的平衡反應。病因有: ①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特發性雙側前庭病; ②
發布於 2024-07-08 17:10
0評論
1、豬腦枸髓湯,配料:豬腦1具、豬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調料適量。製法:將豬腦豬髓洗淨,放碗中,納入枸杞子、食鹽、味精、料酒、醬油等,上籠蒸熟服食。 2、雙耳燉豬腦,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豬腦1具、調料適量。製法:將黑木耳白木耳發開洗淨,豬腦洗淨同置鍋中,加雞清湯適量;文火燉至爛熟後,加入食鹽、味精、料酒、椒粉等調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3、胡桃龍眼雞丁,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雞肉
發布於 2024-07-08 17:17
0評論
(一)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症 為最常見的一類遺傳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臨床表現:青年期發病,緩慢發展,最早症狀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醉漢似步態。閉目難立徵陽性。肌張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漸進展雙上肢動作不靈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顫,出現小腦性構音困難,說話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覺和震動覺消失。 (二)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 又稱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
發布於 2024-12-03 17:3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