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病的傳染源是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鉤蟲感染在我國分佈極廣。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當溫、溼度的土壤中孵化。約1周左右經桿狀蚴發育成具有感染力的絲狀蚴,絲狀蚴接觸人體即鑽入皮膚,隨血液流經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細血管後循支氣管、氣管而達咽喉部,然後被吞入胃,構成鉤蚴移行症。鉤蚴主要在空腸,少數在十二指腸及迴腸中上段內發育為成蟲。自絲狀蚴侵入皮膚至成蟲在腸內產卵約需50天,成蟲的壽命可達5-7年,但大部分於1-2年內被排出體外。
本病主要是經皮膚接觸感染。農民赤足下地,幼蟲易鑽入皮膚而致病,故農村中感染率較高。鉤蟲卵在低於5-10℃時易死亡,而25-30℃和溼潤土壤最適於蟲卵孵化和幼蟲生長。故我國南方鉤蟲病的流行遠較北方為重。本病在我國流行地區甚廣,除黑龍江、青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華南、華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較多,其他各省也很普遍。在華南和西南以美洲鉤蟲為主,北方各省則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農村較城市受染機會多,與隨地大便習慣及人糞施肥以致汙染地面有關。蟲卵隨糞便在泥土中發育成蚴,當小兒赤足或裸體坐於具有感染性幼蟲的泥地或水田中,或在農村嬰兒使用沙土包裹代替尿布的習慣,此蚴即能鑽入皮膚而獲得感染。因洗曬尿布落地被蚴汙染,偶能間接地使嬰兒受染。吃進汙染的菜蔬及食物也是感染方式之一。菜園、果園、茶園、桑園、紅苕地、包穀地等旱地作物,因栽種季節和施肥方法,最宜鉤蟲發育。煤礦內溫度、溼度也有利於鉤蟲發育,應加以注意。小兒年齡越大,感染率和發病率越高。南方較北方的感染率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