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常常被老百姓稱為腦癱,從醫學概念上講是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肢體運動障礙及運動時姿勢異常。腦癱的病因可能是多樣的,儘管有很多相關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該病確切的具體病因還是不太清楚。早產時缺血缺氧可能是腦癱產生的最主要原因。腦癱對患兒的運動功能影響嚴重,致殘率很高,嚴重影響患兒和其相關家庭的的生活質量。
腦癱是兒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巨大。據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在0~6歲的兒童中,腦性癱瘓的患病率為1.2‰~2.7‰,男女比例在1.13~1.57:1,我國有600萬左右的腦癱患兒。此外,每年有數萬新發的腦癱患兒出現。腦癱患兒實際上不但影響個體家庭生活質量,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負擔,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和關愛。
腦性癱瘓的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患者的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發育均落後。在新生兒時期主要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覓食反應差。此外,患兒還可能表現出肌張力異常:肢體及軀幹出現肌張力折刀樣、齒輪樣增高或肌張力減低。患兒還可能出現姿勢異常:患兒在俯臥位、仰臥位,由仰臥拉成坐、直立位出現多種異常姿勢,如“剪刀”步態和“X腿”等表現。神經系統檢查常常能夠發現患兒出現反射異常: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其他一些表現為常合併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感知覺障礙、腦積水等。
腦癱患兒需要長期的綜合性治療。一般而言,患者的受累肢體越多,治療越困難。痙攣型雙肢癱和偏癱治療效果最好,手足徐動型治療效果最差。
治療方法核心為康復治療,也就是專業的運動功能訓練。在功能訓練的基礎上,需要結合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部分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的患兒在青少年階段需要相應的矯形手術。
腦癱患兒的功能康復治療是漫長的。在患兒診斷為腦癱後,就應該及時接受專業的功能康復訓練。我們提倡家長參與到治療中,也就是家長學會給孩子進行康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家長給予患兒進行長期的家庭訓練,這樣才能最經濟有效的給予患兒長期的康復。康復治療除了運動康復外,也包括相應的語言、智力、癲癇及行為異常的綜合干預。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痙攣性腦癱患兒需要康復到5歲左右再接受神經外科手術。之所以觀察到5歲,主要原因在於部分痙攣性腦癱患兒在5歲前可能出現其它症狀,也就是出現扭轉痙攣的症狀,而扭轉痙攣需要特殊的治療方法。如果患兒肢體痙攣非常嚴重,康復治療不能緩解患兒的症狀,那麼可以將手術時間提前到3歲左右。
痙攣性腦癱的神經外科手術主要包括
(1)電生理監測下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或者SDR):手術在脊髓腰段或者頸段進行,分別可以緩解下肢及上肢廣泛肌群痙攣。術中通過對脊神經後根也就是感覺根小束進行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分辨出與痙攣形成有關的也就是責任後根小束,切斷這些異常小束即可減輕痙攣,同時能夠減少對感覺及運動的干擾等併發症的出現。因為是選擇性切斷感覺神經,因此一般不影響運動功能。
(2) 選擇性周圍神經切斷術(SPN) : 當患者痙攣症狀比較侷限,保守治療無效,無固定攣縮畸形時,可採用SPN術。如肌皮神經SPN手術可治療肘部痙攣,尺神經、正中神經SPN手術可治療腕部和手指痙攣,脛神經SPN手術可治療踝痙攣。
(3) 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對伴隨震顫和扭轉痙攣症狀效果較好。採用影像立體定向技術和微電極導向神經電生理技術分別對腦內核團進行解剖定位和功能定位,然後用射頻電極加熱毀損特定核團,定位準確,療效肯定。
(4) 鞘內巴氯芬泵:鞘內巴氯芬泵即持續鞘內巴氯芬灌注系統。它採用外科手術將程控泵和導管埋在人體內,通過程控泵和導管將巴氯芬注射劑按照設計劑量直接持續注入腦脊液中,對CP引起的肌肉痙攣有顯著效果,對不自主運動也有改善。
(5) 矯形手術:當患兒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肢體已經出現明顯的固定攣縮畸形時,矯形外科手術將成為前述手術的必要補充。
總之,腦癱需要多學科的長期性綜合治療,需要患兒家長給予持之以恆的付出和接受科學的治療方案。如果患兒能夠接受科學、有效和及時的治療,患兒是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和運動能力,獲得融入社會的基本條件和機會。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打著快速有效治療腦癱幌子的不正規醫療機構,其危害是巨大的。其不但消耗了患兒家庭有限的經濟資源,同時也延誤了患兒的治療時機。我們希望廣大腦癱患兒家屬能夠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案。切勿僅僅相信紙面上的關於“神奇治療”和“微創治療”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