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是一種嚴重的具有“發病率高、複發率高、病殘率高、死亡率高、併發症多”的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45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居世界第一,我國腦梗塞總患病人數近1000萬,每年新增病例大約130萬,雖然預後比腦出血要好,但我國每年仍有150萬人死於腦梗塞,即便是目前最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倖存下來的有50%的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40%面臨復發威脅,40%重殘,有的偏癱,肢體感覺喪失,肌肉萎縮,難以行動,有的口眼歪斜,吃飯說話都困難,甚至出現痴呆等精神異常,儘管他們的病狀出現在一側肢體和麵部等一些不同的部位,可最終發病卻都在腦子裡。
治療腦梗塞藥物分為中藥和西藥兩大類,具體又各有細分。
西藥按功效可以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血管擴張藥(如潘生丁等)。過去認為只要藥物能使腦血管擴張,便可以使血液從堵塞的血管中多流些過去。近年來卻發現,擴張血管藥非但做不到這一點,還會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反流到健康的腦組織裡去(此稱為腦內盜血綜合徵),所以已不主張用此類藥。
第二類是改善微循環、擴充血容量的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目前此類藥用得較多,但是有心臟病的病人應慎用,否則可能會引起心力衰竭。
第三類是溶解血栓的藥物(如尿激酶等)。應用此類藥如果能達到溶解栓子的目的是最為理想的,可是全身靜脈用藥時往往需要大劑量,有時會造成出血的危險性。現在多向病推薦使用介入治療,就是通過導管把藥物直接注入梗死的部位來溶解栓子,但採取此治療方法的前後都要做一次腦血管造影,這本身就又有一定的危險性,何況介入治療要求病人在得病後6小時內進行,有時往往已錯過時機。
第四類是抗凝治療(如肝素等)。這類藥物能防止血液凝固,但使用時要每天查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動度,條件較差的醫院無法進行。此外抗凝治療也有出血的危險性。
第五類是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等)。這類藥物可以防止鈣離子從細胞外流入細胞內,起到輕微擴張腦血管,保護腦細胞,增加腦細胞利用氧和葡萄糖等作用。
第六類是防止血小板凝聚的藥(如阿司匹林等)。血小板的凝聚往往是腦血栓形成的開端,如果能有效地阻斷血小板的凝聚,也許能防止血桂進一步形成。
目前這類藥物在世界上應用得十分廣泛,但與其說是作為治療藥物還不如說是作為預防藥物更為恰當,因為腦卒中的急性期使用這類藥物效果並不理想。中藥的有效成分成百上千種,同樣包含能起到上述六大類西藥功效的成分,例如川芎嗪、丹參酮、水蛭素、麝香酮、膽紅素等上百種有效成分的協同及抗拮作用,達到多靶點綜合治療的作用。有效成份川芎嗪和水蛭素能從血液病變入手,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效抗凝,降低血漿粘度和血漿脂質過氧化物,使血液中的脂質物質不易在動脈堆積形成血栓,並且能加速血氧自由基的清除,對已生成的動脈壁上的脂質物質能夠有效清除,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為心腦創造一個良好的內環境。丹參酮和麝香酮能夠增加動脈血流量,提高心腦的耐缺氧能力,保護血管壁內皮細胞,使其不易受損,預防血栓形成。總之,在腦梗塞治療領域,重要的作用並不亞於西藥,甚至功效和副作用等多項指標綜合考慮的話要遠遠優於西藥。
治療腦梗塞中藥按功效的分類:
第一類:活血化瘀治療:是臨床應用廣泛的中醫療法,活血化瘀法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具有抗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夠增加腦血流量,有利於梗塞病灶周圍血腫水腫的吸收,改善臨床症狀。不適用於急性期治療,以治本為主。
第二類:芳香開竅治療:以開通見長,能夠疏通經絡、理氣活血,臨床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導致的頭痛,肢體疼痛效果明顯。芳香開竅中藥(如麝香)能透過血腦屏障直達病灶,起效迅速,療效確切。
第三類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雙重治療:該治療方法被公認是有效率最高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法,應用此法的中成藥物能夠對缺血性腦中風總體病因血液病變及血管病變同時起效,利用方中動物類、植物類和香類藥上百種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協同作用,達到增效減毒、抗耐藥性等多靶點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