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癌症患者或家屬到康復門診諮詢,甚麼時候開始做康復最好?甚至有的醫生也認為放、化療還沒有結束,何談康復呢?還有的患者認為是不是治療後體內查不到腫瘤的患者才算康復醫療的對象?對於帶瘤生存的患者,康復的意義又在哪裡?康復能不能替代放、化療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1、富女士今年61歲,2009年5月確診為“右肺腺癌,右側癌性胸水,縱膈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為IIIb,無法手術治療。進行了2次化療(健擇+順鉑)後,身體虛弱,白細胞降到2000/mm3,升白針一停,白細胞就掉下來。另外,因化療造成的消化道反應持續存在,送她來醫院的家人焦急地說:“她已經幾天都吃不下一頓囫圇飯了。急死我們了!”患者2009年8月參加癌症康復培訓與治療,不到一週的時間,食慾明顯改善,2周後,體重增加3斤。康復期間的心理諮詢改善了患者和家人的溝通、理解,促進了家庭和睦。出院後患者和家屬繼續參考營養師的食譜和康復期間學到的方法進行家庭康復,白細胞恢復至5000/mm3,在中斷化療2個月後,患者重新開始接受化療,身體的耐受力教康復前明顯提高,再沒有因為白細胞減少或嚴重消化道反應而中斷過化療。康復後的一年多時間,患者完成了十餘次多種方案的化療,腫瘤一度明顯縮小,後因為耐藥改服靶向藥物治療。至今,患者仍快樂地生活著,每隔一段時間就和老伴外出度假。她的女兒不無感慨地說:“幸而有康復幫忙救了媽媽一命,真希望我們一家人能永遠這樣一起生活下去!”
案例2、王女士,今年68歲,2009年4月確診為肺癌,6月行手術治療,術後進行了5個週期輔助化療。化療結束後2個月出現頭暈、失語,進一步檢查發現多發顱腦轉移,再次行放療治療。經過治療,本來身體虛弱的王女士更加羸弱不堪。2010年5月,王女士在愛人的陪同下參加了癌症康復治療與培訓。入院時患者乏力,咳嗽,胸悶,氣短,言語不利,口苦,口乾,怕冷,大便不規律乾燥。經過2周的康復治療,王女士判若兩人,同一期參加康復的患者對她的轉變都有目共睹,她從來時一位面色萎黃、寡言寡語(王女士幼年時因鏈黴素治療導致神經性耳聾,聽力非常差,再加上腦轉移及放療,說話口齒不清,所以她不愛與人交流)、被輪椅推入病房的老人,變成一位面色紅潤、說笑逗樂、唱著歌離開的快樂病友。大家都說,王女士應該被評為這一期康復的第一名。一個月前我在門診遇到王女士的愛人,他說:“老王每天都堅持運動,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耳朵聽不見,她練起氣功來特別投入專注!而且通過治療,老伴的身體越來越好,顱內轉移的腫瘤也沒有了,她比以前變得開朗多了!”對於一位晚期的肺癌患者,這樣的療效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案例3、朱女士,今年62歲,2011年6月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IV期,本來就身體嬌弱、對化療恐懼的她在完成4期化療後,療效顯示腹腔腫大的淋巴結變化不明顯,朱女士的白細胞也降到了不足3000/mm3,渾身沒有力氣。她不顧醫生的反對,堅決不想再繼續化療了。2011年9月,朱女士參加癌症康復治療與培訓,3周後的最大收穫是精神狀態大為好轉,體力恢復,面色從蒼白轉為紅潤,白細胞恢復至3500/mm3左右,頸椎的老毛病也在康復期間採用針灸治療得到了改善。前來探望她的同事開玩笑地說:“你根本不象個病人,走,跟我回單位幹活去!”後來,朱女士因為白細胞一直沒有恢復正常,病灶較前縮小,再加上她個人不願接受化療的意願,醫生建議她先定期複查,如果病情有所變化,再考慮更換方案後化療。4個月過去了,朱女士感覺身體情況越來越好,她還積極建議和幫助其他病友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她說:“我知道醫生讓我化療是為我好,可我的身體情況我自己最有感受,我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癌症康復給了我希望,教給了我很多方法,中醫藥使我在不化療期間得到了療效上的鞏固。我一點都不害怕,我相信我的病一定會好,我一定還能回到工作崗位上去!”
從以上3個案例不難看出,這三名患者都不是腫瘤得到根治後的患者,都以帶瘤的狀態加入到癌症康復中來。有富女士和朱女士均因化療副作用而中斷化療,富女士經過康復治療,身體恢復,繼續化療,並因為繼續治療而受益,至今帶瘤生存且生活質量良好;朱女士因療效穩定,身體情況改善,繼續中醫藥治療,定期複查監視腫瘤變化,擇機再行化療。因肺癌腦轉移的王女士不但學習了康復方法,而且培養了良好的運動習慣,通過放療、藥療、食療和運動,身體變得強壯,病灶完全消失,而且性格也變得開朗。包括這三名患者在內,幾乎所有參加過康復的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康復對我們太重要了!如果我們能早一點了解康復知識,早一點採用康復方法就好了!”很多病情較輕、身體條件比較好的患者在西醫治療結束後,也開始尋求其他的治療方法,比如中藥、氣功等等,這些患者是真正進入康復期的患者,適當採用綜合性的康復醫療對於鞏固療效是非常有益的,是治癒癌症的必經之路。事實上,癌症康復醫療適合於各治療階段的癌症患者,可起到促進術後身體恢復,提高放、化療療效和完成率,減輕副作用,鞏固療效等作用,還可以及時幫助患者處理各階段面臨的心理、營養問題等。
應該說,癌症康復開始得越早,患者就越早受益。為甚麼這麼說呢?在癌症發展和治療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問題,例如心理問題,從初期的迴避、委屈、抱怨、恐懼,到逐漸接納、面對,需要有專業人員的幫助,必要時還可通過精神類藥物進行有效干預(比如嚴重的焦慮、失眠、抑鬱等),幫助患者平穩度過各個心理期。心理輔導不僅患者需要,家屬也需要。我們的調查顯示,通過心理測評量表發現近4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抑鬱,而心理醫生通過與患者面談,主觀判斷癌症患者心理不良狀態的發生率要遠遠高於量表篩查所發現的比率,也就是說在傾訴和交談中更容易感知和獲取癌症患者的真實心理、情感狀態。同時,我們通過心理測評量表發現家屬的焦慮或抑鬱率高於患者,達近60%。有趣的是,儘管癌症患者人群中有較高比例的心理問題,但高達65%的患者認為自己不需要心理輔導,71%的患者家屬則認為自己和患者都非常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這一現象反映出癌症患者面對心理問題可能存在不識別、有意隱瞞或迴避的行為,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給予有效幫助,這些潛在的心理問題將會伴隨患者很長時間,甚至發展成為某些嚴重心理問題,到那個時候再處理,不僅難度大,而且非常不利於癌症患者的康復。此外,不同階段的營養問題也是癌症患者比較關心的,比如術後氣血虧虛該怎麼吃?放化療期間食慾不振或噁心嘔吐又該怎樣補充營養?腹瀉的患者應該怎麼吃?尿酸高的患者應注意甚麼飲食問題?有哪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應該杜絕?等等,都需要營養師的個體化指導。還有的患者過去沒有運動的習慣,患病後看到別的患者打太極拳,就跟著打太極拳,看到別人練氣功,就跟著練氣功,結果一樣也堅持不下去。意識形態影響行為,沒有對運動療法與健康關係的深刻認識,就很難把運動形成為習慣。同樣,沒有醫學背景的專業運動人員的指導,就難以把握在不同階段的運動要領,例如術後何時開始鍛鍊?採用甚麼方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為宜?比如怎樣通過運動改善睡眠、胃腸道症狀?合併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等慢性病時運動應注意甚麼?化療期間戶外運動安全嗎?等等,這些問題,恐怕很難在公園裡通過向他人取經獲得科學恰當的指導。因此,康復期間的運動教育和健身培訓就非常有必要。
總而言之,癌症康復是運用中醫學、心理學、營養學、運動醫學、教育學等綜合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應貫穿癌症治療的始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臨床腫瘤學》在談到腫瘤康復時有明確的建議:“腫瘤康復應從癌症確診那一刻就開始,貫穿疾病的全過程。”它是癌症規範化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與其他治療方法優勢互補,相互不可替代。它解決的不僅是疾病相關的各種症狀,更是涉及與癌症患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真正從“以人為本”的核心出發,把解決人的生存質量問題置於首位。所以我們說,癌症患者應該從確診時就同步開始康復醫療,使患者平穩度過術前準備期、術後恢復期、化療期、放療期等各個治療階段;在治療結束後,則以癌症康復醫療為主,結合定期複查,由癌症康復醫學專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計劃,計劃不僅針對癌症患者,也契合整個患癌家庭的需要。
沒有康復的醫療,不是完善的醫療。成功的癌症患者一定是一名看重康復併力求實踐的智者。從現在開始,就把康復寫進你的抗癌計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