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陳明最近1周總是反覆發熱,體溫經常超過39℃,感覺沒力氣、嗓子痛,吃了不少感冒藥和抗生素都不見好。這幾天陳明還發現自己左耳朵下面出現了一個包塊,好像還越來越大,伴著隱隱的疼。這可把陳明的媽媽急壞了,孩子不會是得了白血病或者淋巴瘤吧?
來到醫院,醫生對陳明進行了全面的體檢,發現陳明的咽部明顯充血,而且雙側的扁桃體上都可以見到灰白色的膿苔,左側頸部觸及多個明顯腫大的淋巴結,肝臟和脾臟也稍大。之後陳明又進行了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比例稍高,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正常,血塗片分類的結果中顯示異型淋巴細胞佔22%。生化檢查提示轉氨酶升高,EB病毒的抗體IgM也是陽性。
醫生很肯定的告訴陳明媽媽,孩子得的是 “傳單”,也就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良性病。陳明媽媽終於放下心來,可是“傳單”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傳染病嗎?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多見的病原是EB病毒,少見的鉅細胞病毒、弓形蟲、腺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本病多見於學齡前與學齡兒童,主要由飛沫與唾液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
由於大多6歲以下的兒童感染了EB病毒後沒有表現,或臨床症狀很輕微,感染之後還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只有少部分患兒感染後會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表現。因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雖然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是按照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並不屬於需要嚴格管理的傳染病範疇。
如何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呢?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兒往往具備發熱、咽炎及扁桃體炎、頸部淋巴結腫大(大於25px)、肝大、脾大等臨床表現,血常規中,白細胞總數往往輕度升高,其中淋巴細胞比例大於50%或淋巴細胞總數超過5.0×109/L,血塗片中可見異型淋巴細胞≥10%。EB病毒感染的診斷最為關鍵,臨床上通常採用的檢查手段是EB病毒的抗體監測,抗EBV-VCA-IgM抗體陽性提示存在近期的EB病毒感染。另外也可通過PCR方法檢測血液、唾液、口咽上皮細胞、尿液或組織中的EB病毒DNA進行輔助診斷。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與惡性腫瘤之間如何進行鑑別呢?
由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兒具有發熱、淋巴結肝脾腫大等表現,外周血中還會出現較多的異型淋巴細胞,經常會被誤以為是淋巴瘤或白血病等惡性疾病。但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兒往往不伴有貧血或血小板減少,因此極少出現面色蒼白、乏力、皮膚黏膜出血等表現;另外,發熱及淋巴結腫大的症狀都具有自限性,病程2-3周後症狀會自行好轉。這些都與白血病和淋巴瘤不同。對於一些鑑別困難的病例,必要時可以考慮行骨髓穿刺檢查協助診斷。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怎麼治療呢?
由於目前常規的抗病毒藥物對EB病毒感染無效,而且由於該病的自限性的特點,對於症狀較輕的患兒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一般可僅給予對症的治療,包括退熱、保護肝細胞治療等。另外,應注意休息,避免明顯腫大的脾臟破裂等嚴重的合併症。若出現咽部及扁桃體繼發細菌感染時,可使用抗生素。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會轉變成其它疾病嗎?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預後大多良好,病程一般2~4周。部分患兒低熱、淋巴結腫大、乏力等症狀可持續數週或數月,極個別者病程遷延可達數年之久。對於EB病毒持續在患兒體內存在並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臨床表現者,醫學上稱之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還有極少數患兒在EB病毒感染後會出現持續發熱伴鐵蛋白明顯增高、纖維蛋白原顯著降低、甘油三酯增高等一系列表現,我們稱之為“嗜血細胞綜合徵”,是兒童的危重症之一,可能因出血、臟器功能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等引起患兒死亡,需要給予額外的支持治療及化學治療。另外,極少數EB病毒感染也與淋巴瘤的發病有關。因此對於病程長、病情重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兒應提高警惕,防範以上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