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內脫垂的手術適應證和注意事項:(1)排糞造影檢查診斷為重度直腸內脫垂,最佳手術適應證為直腸脫垂至肛管或雙重內脫垂;(2)應從嚴掌握手術適應證,經過嚴格的非手術治療無效後方可考慮手術;(3)術前行盆腔四重造影,可瞭解直腸內脫垂是否合併盆底疝、膀胱脫垂及子宮脫垂,以便了解盆腔整個形態改變,為手術方式選擇提供客觀依據;(4)肛腸測壓測定能夠了解肛門括約肌功能和直腸感覺功能,重點要了解有無盆底肌痙攣,如合併盆底肌痙攣則不能行單純的直腸內脫垂手術;(5)結腸傳輸試驗正常。
直腸內脫垂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經肛手術和經腹直腸固定術。
(1)經肛手術方式:包括直腸黏膜間斷縫扎術、硬化劑注射術、經肛吻合器直腸黏膜環切術(PPH)、經肛吻合器直腸切除術(STARR)。經肛手術優點是創傷小,患者容易接受,應作為首先。目前,上述手術方法中主要採取PPH術和STARR術。鄧業巍等[15]採用PPH術加直腸黏膜鬆弛柱狀結紮術治療43例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術後6~12個月複發率顯著低於單純PPH術。周正旋等[16]採用STARR手術治療24例直腸黏膜內脫垂、內套疊和/或直腸前突患者,平均隨訪時間38個月(9~68個月),便秘症狀改善率61.1%。歐洲STARR協作組對2 224例患者術後隨訪1年,與術前相比,出口梗阻型便秘評分(15.8比5.8,P<0.001)、症狀嚴重程度評分(15.1比3.6,P<0.001)、便秘症狀均顯著改善[17]。Schwandner和Fürst[18]採用STARR手術治療379例梗阻性排便障礙,手術後6和12個月,症狀嚴重程度評分、排便梗阻症狀評分和生活質量PACC.QoL評分均顯著低於術前,分別為7.34和6.59比13.02(P<0.001)、6.43和6.45比11.14(P<0.001)、0.83和0.63比1.37(P<0.001)。(2)經腹直腸固定術:採用該手術方法時直腸的固定應首先選擇直腸單側固定,使直腸保留一定活動度,防止發生腸梗阻[19,20]。根據盆腔四重造影的結果,經腹手術時要同時糾正盆底形態的異常,如行盆底抬高消除盆底疝,行子宮圓韌帶縮短糾正子宮後傾[19,20],乙狀結腸冗長者行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採用腹腔鏡經腹直腸固定術治療直腸內脫垂,進一步減少了手術創傷的程度。李春穴等[20]報道了30例採用經腹直腸功能性懸吊術治療直腸內脫垂病例,隨訪22例,隨訪時間為6個月至10年,排便困難緩解率為77.8%,排便不盡感緩解率為61.1%。Collinson等[21]採用腹腔鏡直腸固定術治療75例直腸內脫垂患者,術後3個月86%(56/65)患者梗阻性排便困難症狀改善,85%(50/59)患者大便失禁症狀改善。
儘管國內外文獻報道經肛或經腹手術治療直腸內脫垂有較好療效,但術後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療效欠佳,並且手術療效隨術後時間延長逐漸降低。因此,對直腸內脫垂採用手術治療時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術後應繼續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