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期康復
1、術前康復
手術前向病人解釋手術情況,介紹術後康復方案,教會病人進行踝泵收縮、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訓練體位轉換,教病人扶拐用3點或4點步態走路。介紹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心理指導,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及對康復的畏難情緒。
2、術後康復
(1)術後2-3個月之內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
a.內收,術後患髖內收易使人工關節脫位。術後床上體位應保持外展位,在兩腿之間放一枕頭,並在患肢外側放一枕頭以防止髖關節外旋。
b.“翹二郎腿”,下蹲穿鞋及類似動作。
c.患髖伸直、內收外旋位,如臥位向健側翻身。
d.6-8周內屈髖大於90度。
(2)肌力訓練
術後第1天開始進行患肢踝泵運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訓練,儘早開始呼吸訓練並持續堅持下去。術後第5―6天開始伸膝訓練,患肢外展,抬高臀部即橋式運動訓練。術後第7天開始直腿抬高訓練,站立位N繩肌開鏈訓練。酌情逐步開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抗阻肌力訓練。肌力訓練要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不斷增加訓練的頻率及強度。
(3)關節活動度訓練
雙上肢及健側下肢諸關節每天進行3-4次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後2-3天開始患髖的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後第5―6天開始主動屈曲膝和髖及髖外展訓練。但屈髖不能大於90度,避免內收、內旋、半屈動作。
(4)負重及體位轉移
術後第2―3天,訓練臥位到坐位的轉移。術後第5―6天,從床上到椅子轉移。術後第7天,扶兩拐站立,訓練扶雙柺或步行器行走。非骨水泥型20%負重,6周之後逐漸增加到100%負重。骨水泥型可100%負重;混合型根據病人的疼痛情況酌情參照非骨水泥型負重。術後2周出院,達到患肢肌力Ⅳ-Ⅴ級,患髖關節伸屈00-900,骨水泥固定組能扶拐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固定組扶拐部分負重行走,基本生活自理。
3、出院後康復
一般醫院在人工髖關節術後2周出院,出院前應進行肌力,ROM,行走能力等評定。教會病人家庭訓練方案,包括繼續強化肌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本體感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要強調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為了保證康復質量術後3個月內每週返院康復治療1-2次。
術後3個月日常生活完全自理,逐漸恢復體育活動,病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散步,游泳,跳慢步交誼舞,高爾夫球,但應該避免劇烈的運動。
(二)術後康復注意事項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肌力訓練術後康復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強調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要儘早開始肌力訓練,術後第1天即開始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患肢踝關節全範圍屈伸運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術後第7天骨水泥型可開始100%負重;非骨水泥型20%負重,6周之後逐漸增加到100%負重。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不斷增加肌力訓練的頻率、強度及進行抗阻肌力訓練。使病人的髖周肌力盡早得以恢復,早期肌力訓練還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關節活動度訓練在手術後疼痛減輕就應進行,訓練早期要避免易使人工關節脫位的動作及體位。
人工髖關節置換由於手術的入路、人工假體的類型及假體固定方式均有不同,加上患者的個體差異,康復治療一定要因人而異,具體操作中應多與手術醫師溝通,這樣才能安全有效的進行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