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9 09:44

  1、絡病概述

  “絡”乃為經脈主幹別出的分支,《靈樞?脈度》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其廣泛分佈於臟腑組織之間,形成網絡結構。內至臟腑,外至四肢肌肉,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具有溝通表裡內外,貫通營衛氣血,互滲津血、濡灌臟腑組織等功能。由於絡脈是營衛氣血津液輸布環流的通路,且絡體細小,分佈廣泛,一旦絡中氣滯血瘀痰阻則影響絡中氣血運行及津液的輸布,致使絡失通暢或滲灌失常, 從而導致瘀血阻絡、絡脈絀急、絡虛不榮等基本病理變化,即而形成絡病。絡病理論始於《內經》,臨床證治奠基於《金匱要略》,至清代葉天士始形成重要的病機理論。

  2、萎縮性胃炎絡病病機的提出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見疑難重症,臨床醫家對其病機論述見仁見智。筆者導師周斌根據其病程較長,病機錯雜,證型互見等特點,據葉氏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提出的“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之說,以及“病經數載,已入胃絡”的論述,並據葉氏“肝陽直犯胃絡”的論述,結合萎縮性胃炎常有情志因素作用的病機特點,將萎縮性胃炎歸屬於中醫絡病範疇。

  3、“脾胃虛弱,寒溼之邪,深伏胃絡”根本病機

       根據萎縮性胃炎患者大多有宿日過食寒涼、現見畏寒怕冷的病症特點,導師周斌認為萎縮性胃炎的發生是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寒溼之邪損傷脾胃,病程日久,深伏血分,滯留胃府絡脈,並與絡脈氣血相互裹結,產生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產物,最終導致胃府絡脈虛寒,失於溫養,絡脈絀急,滯澀不通,不通則痛;胃府絡脈氣血虧虛,絡脈失榮,不榮則痛,形成胃府絡病的病理過程。即“脾胃虛弱,寒溼之邪,深伏胃絡”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的重要病因和根本病理機轉。

  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易傷陽氣。人身氣血津液的運行,賴陽氣的溫煦推動,才能暢通無阻。若寒邪直中於裡,傷及脾胃,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易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則痛。《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脾為陰土,喜燥惡溼,溼為陰邪,易困脾陽。脾為溼困,運化不力,飲食水谷不能化生氣血精微。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滯蘊久,從而熱化,可致熱鬱中焦,損傷胃絡。溼困日久,脾氣虧虛,氣虛及陽,陽虛生寒,則血無以溫煦,凝泣成瘀;脾氣虧虛,氣機不暢致氣不運血,則血脈瘀滯;脾失統攝,血不循經,溢於脈外,則離經之血日久不散,蓄而為瘀。

  《諸病源候論》雲:“血氣壅實不通而成否也”。所以,氣滯血瘀是胃痞的一個必然病理過程。胃絡瘀滯,氣不布津,血不養經,胃失滋潤榮養,胃腑受損,腺體萎縮,黏膜變薄,日久成萎。現代臨床醫學將慢性萎縮性胃炎歸於胃痞,其胃鏡下可見胃黏膜失去正常色澤, 紅白相間,以白為主;黏膜變薄,皺襞變平甚至消失,血管顯露,此為胃府脈絡瘀阻,血行不暢,胃失濡養所致。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鏡下可觀察到黏膜呈顆粒狀或結節狀,根據王清任“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的觀點,當為瘀血所致。

  綜上所述,導師周斌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氣血同病,病在血分為主。外感寒溼之邪客於肌表,留而不去,傳入經脈,入舍胃絡,或寒溼之邪直中臟腑經絡;或宿體脾胃虛弱,過食寒涼飲食,寒溼之邪滯留胃府,經年不愈。邪氣留戀,病久入絡,胃絡瘀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胃絡瘀阻,絡脈氣虧虛,胃失滋潤榮養,“不榮則痛”。萎縮性胃炎應歸屬中醫絡病範疇,以“脾胃虛弱,寒溼之邪,深伏胃絡”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的根本病機。

  4、萎縮性胃炎絡病

       病機治則葉天士認為“大凡絡虛,通補最宜”,主張“氣虛則補中以行氣,血衰則養營以通絡”;並提出“絡以辛為洩”的理論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根據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寒溼之邪,深伏胃絡”的根本病機,臨床上導師多采用益氣健脾、溫化寒溼、辛溫通絡為治則。導師常用四君子湯加味治之,藥用黨參15g,茯苓20g,麩炒白朮15g,法半夏9g,甘松10g,乾薑6g,丹參20g,預知子15g,梭羅子15g,桂枝6g,生黃芪20g,炒白芍15g,砂仁6g,蜜甘草6g。方中黨參、白朮益氣健脾;茯苓補益脾胃, 又能滲水利溼, 與黃芪相伍, 可增健脾益氣之功;法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砂仁性辛溫,可化溼和胃,溫中健脾;桂枝辛溫,溫經通裡,助陽化氣,散寒止痛,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溼利水;甘松、乾薑,辛溫,溫中散寒;丹參活血化瘀, 疏通經絡;白芍養血和絡,緩急止痛;預知子,娑羅子均性溫,可寬中理氣,和胃止痛。全方共奏益氣健脾、溫中止痛,活血通絡,化溼和胃之功效, 具有標本兼顧的特點。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喜燥而惡溼。再者,中醫學認為“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因此我們採用健脾之法,脾健則水溼得以運化,精微得以疏布,氣血得以生化,臟腑得以濡養。辛則能散能行,可行氣行血;溫可散寒通絡,助陽補火。

  又因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寒溼入絡所致,非溫則寒邪不散,非通則血瘀不化,以辛溫通絡為法方可通血瘀散寒邪,使胃絡瘀滯得行,氣機調暢,邪去而正安,氣血調和得通,通則病癒。

  5、臨床驗案

       舉偶劉某,女, 60歲。2011年5月9日初診。胃脘脹滿隱痛伴納差1年餘, 2011年1月14日行胃鏡檢查病理診斷為胃竇黏膜組織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脘脹滿,食後尤甚, 納差,胃部隱痛,喜暖喜按,胃中嘈雜,偶有噯氣,二便可。舌淡暗,苔白膩,脈細弦。藥用:太子參15g, 炒白朮15g,茯苓20g,法半夏9g,炒枳殼15g,甘松20g,乾薑10g,娑羅子20g,醋雞內金20g,白芍20g,醋柴胡10g,醋香附20g,高良薑10g,紫蘇梗20g,六一散20g,丹參20g,砂仁6g。服藥14劑後來診,胃脘脹滿明顯減輕,飯量有所增加,隱痛消失,苔膩較前好轉。先後出入續斷30g,廣寄生30g,澤瀉20g,桂枝10g,黨參15g,生白朮25g,蓽茇3g,炮姜10g,炒檳榔20g,炒杏仁9g,醋青皮15g,計服3個月後,諸症消失,於2011年8月2日複查胃鏡,病理報告示:輕度淺表性胃炎。經半年隨訪患者症狀平穩無復發。

  6、小結

       總結得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素體脾虛,外感寒溼之邪,由氣及血,由實致虛,因虛致瘀,痰瘀互結,絡脈瘀阻,從而形成胃府絡病。從絡病角度認識理解慢性萎縮性胃炎,倡導“寒溼入絡”病理機轉,對於該病臨床治療具有有著重要意義。

慢性萎縮性胃炎 "寒溼入裡 "的發病機制探討相關文章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甚高,其中萎縮性胃炎佔受檢人數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化而成,少數萎縮性胃炎可演變為胃癌,據報道
發布於 2024-09-09 02:27
0評論
感染因素       1、H.pylori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95%),亦是形成CAG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感染(約5~25年)後,部分患者可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Hp引發CAG的機制:Hp通過鞭毛在胃內穿過黏液層移向胃黏膜,同時分泌黏附素使其緊貼上皮細胞,菌體釋放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NH3,從而保持細菌周圍中性的環境,有利於細菌在胃黏膜表面的定植。     (1)Hp
發布於 2022-09-29 09:39
0評論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養出Hp,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飲食習慣 吸菸,飲酒,食物刺激,損壞胃黏膜的藥物等。 3.免疫因素 在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黏膜的漿細胞內,常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故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 4.膽汁或十二指腸液
發布於 2024-03-30 07:41
0評論
概述 慢性萎縮性胃炎這種疾病,在我的臨床上一般認為是相對比較好發現的,因為這種疾病發病時期症狀是相對比較明顯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的患者一般會有全身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部的輕度疼痛以及其他的症狀,但是該患者的病情加重的話,那麼身體不適的症狀會變得更加明顯,當然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這種疾病,在臨床上認為是需要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的。 步驟/方法: 1、 慢性萎縮性胃炎這種疾病在我國一般認
發布於 2024-04-17 16:07
0評論
概述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甚高,其中萎縮性胃炎佔受檢人數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化而成,少數萎縮性胃炎可演變為胃癌。
發布於 2023-01-18 19:59
0評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侷限性或廣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其診斷主要依靠胃鏡發現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的病理所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本病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病變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胃癌高發區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比低發區高。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
發布於 2024-03-19 21:52
0評論
CAG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Hp感染、免疫、十二指腸液反流、遺傳、年齡、高鹽及低維生素飲食等相關。一、感染因素:1、H.pylori感染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95%),亦是形成CAG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感染(約5~25年)後,部分患者可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Hp引發CAG的機制:Hp通過鞭毛在胃內穿過黏液層移向胃黏膜,同時分泌黏附素使其緊貼上皮細胞,菌體釋放的尿素酶分解
發布於 2022-12-17 02:29
0評論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根據病變分佈,可再分為胃竇炎、胃體炎、全胃炎(以胃竇為主)或全胃炎(以胃體為主)。 本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據報道:在我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佔受檢人群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黏膜腺體萎縮為特徵的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屬於中醫學胄脘痛、胃痞、痞脹等範圍,雖經長期的研究,本病的病因
發布於 2023-12-21 06:45
0評論
概述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疾病,考慮到這種疾病的傷害性,對於患者的日常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建議那些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要做到積極從內部的調理來實現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癒,這段時間患者要保持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促進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的恢復。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有重視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發現有問題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是可以達到不錯的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的,所以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患者的及時處理
發布於 2024-04-18 04:31
0評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僅缺乏特異性,而且與病變程度並不完全一致。臨床上,有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無明顯症狀。但大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或脹滿、痞悶,尤以食後為甚,食慾不振、噁心、噯氣、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少數胃粘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縮性胃炎併發惡性貧血在我國少見。本病無特異體徵,上腹部可有輕度壓痛。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下
發布於 2023-02-07 09:2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