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體驗到情緒時,他們總是認為這些情緒是由他們遇到的事件引起的,我們稱之為外部環境。殊不知,除了外部環境,我們還有內部環境,也就是我們自己如何解釋或定義外部事件。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心情往往會隨著我們對事件的解釋的波動而波動,我們的觀點也帶有我們對事物理解的好壞之分,往往會出現偏差,那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下面就介紹一下我們理解中經常出現的偏差,也叫功能障礙性思維。
1.全有或全無: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 (Perfectionist)
如果成績不夠好,就是完全失敗。
如果你不能正確回答問題,你就是個白痴。
如果我沒能進入研究生院,就是徹底的失敗。
如果我每次考試都拿不到100分,我肯定不行
這次加薪比上次少,老闆肯定不喜歡我,認為我做得不好
作為一個員工,絕對不能犯任何錯誤。
沒有完全的成功就意味著失敗。
2.以偏概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作出籠統而消極的結論。
我永遠不會有好運
(因為我在會議上很不自在)我沒有交朋友的訣竅
(因為在會議上很少有人主動與他們交談)我不適合任何社交場合,我根本不知道與人交往的技巧
3.讀心術障礙:即使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別人在想甚麼,你也會武斷地認為別人對你持否定態度,你不會去檢查或其他可能性
他在想我不明白這個項目的意義。
看看他臉上的表情,他不喜歡我。
4.以偏概全: 你專注於一個負面的細節,並完全相信它是事實。
(因為在會議上很不舒服)我沒有做朋友的本錢。
選擇性推斷:你幾乎只關注負面信息,很少關注正面信息,不看整體。
因為在考試中獲得低分意味著我很差。
5.貼標籤:你給自己或他人一個整體的負面評價,並在不考慮現實情況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這是一種極端的概括形式。
我是個失敗者。
我毫無價值。
6.情緒化推理:你讓自己的感覺決定了你對現實的解釋,你認為你的負面情緒對事實的反應是肯定的。
我有感覺,所以它一定是真的。
儘管我做得很好,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放大問題的嚴重性或貶低成功的價值:在評價自己、他人或某一事件時,不合理地誇大負面的東西/淡化正面的東西。
獲得中分表明我是多麼的不足,獲得高分並不意味著我很優秀,只是運氣好。
儘管那次我很幸運,但那只是僥倖,下一次我就不會再幸運了。
7.災難化:你認為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非常糟糕,讓你無法忍受,而不考慮其他可能的結果。
如果我的同伴離開我,我將無法生活。
我將心煩意亂,我將完全無用。
8.個人化:你把負面事件更多地歸結為自己的過錯,而沒有看到別人也有責任。
修理工對我無禮,都是因為我做錯了甚麼。
9."應該"。 你高估了不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你根據事情應該如何,而不僅僅是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來評價事件。
如果犯錯是如此可怕,我就應該隨時盡力。
我應該是完美的。
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