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癔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知道癔症指一種以解離症狀(部分或完全喪失對自我身份識別和對過去的記憶)和轉換症狀(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衝突時產生的不快心情,以轉化成軀體症狀的方式出現)為主的精神障礙,這些症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基礎。本病有癔症性人格基礎,起病常受心理、環境和社會因素影響。
集體癔症則被心理學家稱為是“癔症流行”或“癔症傳染”,即在集體場合下,一人發病後周圍人目睹其發病的情況,繼之出現相同的或類似的發作,往往以軀體轉換性症狀為主。
那麼為甚麼會出現癔症的流行或傳染呢?
與個體癔症多有癔症性人格基礎不同,集體癔症的環境性因素更強,但兩者共同的特徵是都具有很強的暗示性。集體癔症通常發生在同一種環境下,同一個性質的群體中,如學生、軍隊,他們在一起生活,具有相同的心理狀態、相同的年齡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間感情也很親密,所以當一個人發病後,由於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那種恐懼的心理就相互感染,傳遞,認為“他/她暈倒了,我和他/她打了一樣的針/吃了一樣的藥, 我也會暈倒”,於是其他人也出現同樣或類似的反應,一個人噁心其他人也噁心,一個人胸悶其他人也胸悶等,一個跟著一個學,實際上是相互之間的暗示造成的,是一種在暗示下形成的不自覺的模仿,所以集體癔症的症狀表現都非常相似。當然這種模仿不是故意的,而是患者本人意識不到的。
另外,除了模仿以外,當一個人因吃了某種藥物或打針而發病的時候,其他人的恐懼心理也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就會出現頭暈、胸悶、手腳發麻甚至肢體抽筋的表現,這些症狀也正是集體癔症時常見的表現。
雖然集體癔症很容易傳染,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甚麼樣的人更容易被傳染呢?心理學家認為緊張感和孤獨感更容易使人對集體癔症易感。以上提到的病例多發生在學生中,因為目前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常常較大,競爭性較強,學生常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中,彼此之間的競爭及多出自獨生子女家庭,使學生亦常會有孤獨感。一個群體中較焦慮敏感或孤獨內向的人更易關注他人的異常反應,並更易將原因歸為與自身因素相關的因素上,然後再有意識地尋找自身的相似感受,即逐漸陷入到“患病”狀態中。再比如墨西哥的女子中學,傳聞採取非常嚴格的管理模式,如每年只能見父母兩次,收到父母的信也不能回信等,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其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情緒和焦慮狀態中。當她們不能承受這種壓力時,就會出現癔症表現。因為生病從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可以暫時逃脫嚴格的學校管理,受到特殊的照顧,並可以見到父母。
遇到集體癔症發作我們該如何治療呢?首先應當鑑別是否存在器質性的病變,這一點很重要。當排除器質性病變後,再實施癔症的治療。
集體癔症的治療以綜合性治療為原則,包括環境治療、心理治療、暗示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如是學生患病,還應取得家長的配合。
環境治療:應首先應使患者脫離其最初發病的環境,並與其他未發病的個體隔離及將發病的個體分別隔離治療。這樣可以避免患者繼續收到發病環境的影響和暗示,也可避免其他人受患者的影響或模仿患者繼續發病,還可以避免患者之間相互影響和模仿, 因為有的患者症狀可能會持續或加重,而有的個體在隔離之後由於旁邊沒有正在發病個體的影響,可以很快安靜下來,經過暗示治療症狀可能會很快消失。
心理治療:集體癔症的發作常與患者長期積累的不良情緒不能發洩有關,當其積累到極點時就可能爆發癔症。所以應通過溝通與談話幫助患者把不滿或緊張的情緒疏洩出來。一旦強烈的情緒得以用語言的方式疏瀉出來,其軀體症狀就會減輕甚至消失。在症狀消失後還可以進行集體心理治療,採用循環提問、擾動式提問、認知領悟療法、放鬆訓練等方法治療。
暗示治療:常用言語暗示,即告訴患者經過治療會取得良好效果,也可配合針灸、注射用水肌肉注射或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等。
藥物治療:對情感爆發或痙攣發作的患者一般不宜用暗示療法,可給予地西泮5-10mg或奮乃靜5mg肌肉注射,通過其鎮靜催眠及肌松作用使症狀緩解。
其他治療:對於暈厥或木僵患者可採用人中、合谷、內關和湧泉等穴位的針刺治療。對癔症性癱瘓、攣縮和失語患者亦可採用直流感應電興奮方法治療。
集體癔症的預防。前面已經提到,集體癔症的發作與當事人長期的緊張和孤獨感有關,而且與一個群體間的長期共同生活及相同的心理文化背景有關。所以應營造一個整體相對寬鬆、愉快的環境,儘可能減輕環境中每個個體的緊張和焦慮感。其次應鼓勵表達、溝通和交流,以減輕孤獨感,同時可以培養個體開朗的性格。對於個體來說則應該學會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及多與開朗樂觀的人交往。最後應鼓勵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允許集體中的個體能發揮不同的個性而不壓抑,能從事不同的活動和愛好,這樣就可以避免其處於高度一致的心理狀態和環境背景中,也就可以避免集體癔症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