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發展滯後和主動運動減少
運動發展滯後表現在粗大和/或精細運動兩方面。幼兒期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孩子們都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正常兒童在3個月大時能抬起頭來;4-5個月大時,能自己伸手摸東西,把手放在胸前,安靜時用手在眼前玩;6-7個月大時,能獨自坐在硬床面上而不摔倒;8-10個月大時,能爬行並交替移動上肢或下肢;1歲時,能獨自站立;1-1.5歲時,能行走。患兒在1歲半時,可以獨立行走;在2歲半時,可以獨立行走;在3歲半時,可以獨立行走;在4歲半時,可以獨立行走。
腦癱患兒在新生兒期往往表現為運動減少,吸吮能力差,餵養反應差。在正常的3個月大仰臥位時,患兒常有踢腿和跺腳的動作,而且是交替跺腳。在正常的4-5個月大的孩子中,孩子的上肢非常靈活,但在腦癱患兒中,上肢也不太活躍。正常孩子在l歲內還沒有形成左右利,而痙攣型腦癱偏癱型則表現為經常只用一隻手拿或摸東西,另一側的手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拳頭狀。
第二,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指肌肉在安靜狀態下的緊張程度,通過被動地彎曲、伸直、向前和向後旋轉肢體來理解。對於小嬰兒,他們可以握住前臂,搖動雙手,根據手的運動範圍來了解上肢肌張力。在嬰兒中,他們可以用手握住前臂,搖動手掌,以瞭解上肢肌肉的活動情況。
也可以根據關節的活動範圍來判斷。如果被動運動的關節活動範圍大,說明肌張力低,而關節的活動範圍小且有限,說明肌張力高。要了解上肢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可檢查"巾徵",觀察肘關節與軀幹中線的關係。要了解下肢的肌肉張力,可檢查外展角、胭脂窩角、足跟觸耳試驗和足背屈角。
肌肉張力還可以通過"拉動試驗來檢查;這個試驗很容易掌握,握住孩子的手,將他們從仰臥位拉到坐位,觀察頭向後垂的情況,以瞭解頸部後部的肌肉張力。
肌張力的發展過程顯示,新生兒期屈肌張力增加,隨著月份的增長,屈肌張力逐漸下降至正常。因此,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性腦癱到6個月大時還不明顯,這有時會給診斷帶來困難。然而,一些嚴重的痙攣性腦癱患兒到6個月大時仍可表現出肌張力增加。
痙攣型腦癱的肌張力增高表現為"折刀",但應注意,如果在檢查過程中連續多次反覆屈伸肢體,則"折刀的感覺會逐漸變得不明顯。遲發性運動障礙類型在1歲以前往往不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表現出來,常呈"齒輪形或"鉛管形。強直型表現為##34;鉛管"肌張力增加。共濟失調型沒有肌張力增加,而低張力型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和關節活動範圍增加,但腱反射活躍或過度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