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組織是人體創傷修復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產物。創傷傷修復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皮膚的表淺傷口,僅僅影響皮膚,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細胞起始,通過簡單的上皮形成而癒合。修復後均能達到結構完整性和皮膚功能的完全恢復。另一種類型是深達真皮和皮下組織的損傷,通過瘢痕來修復。雖然我們用癒合和修復這兩個術語來描述這一過程,但這絕不意味著組織功能上的復原。瘢痕對損傷前組織來說,總是一個不完善的替換。從機械角度看,抗強性減弱;從營養角度看,形成了氧和營養物交流的障礙;從功能角度看,則常常由於收縮和牽拉,而引起受損組織的畸形及功能障礙。瘢痕疙瘩具有與增生性瘢痕類似的組織學特徵。但它具有獨特的生長特性,表現為超過傷口邊緣、持續性的瘢痕增生,一般不能自行消退。
分類及臨床表現臨床上根據瘢痕組織學形態和形態學的區別,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表淺性瘢痕 表淺性瘢痕(superficial scar)因皮膚受輕度擦傷,或由於淺Ⅱ度灼傷,或皮膚受表淺的感染後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淺層。臨床表現:表面粗糙,有時有色素改變。局部平坦、柔軟,有時與周邊正常皮膚界限不清。一般無功能障礙,不需特殊處理。
(二)增生性瘢痕 凡損傷累及真皮深層,如深Ⅱ度以上灼傷、切割傷、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後的供皮區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臨床 表現:瘢痕明顯高於周圍正常皮膚,局部增厚變硬。在早期因有毛細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紅色、潮紅或紫色。在此期,癢和痛為主要症狀,甚這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潰。在經過相當一段時期後,充血減少,表面顏色變淺,瘢痕逐漸變軟、平坦,癢痛減輕以致消失,這個增生期的長短因人和病變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講,兒童和青壯年增生期較長,而50歲以上的老年人增生期較短;發生與血供比較豐富如顏面部的瘢痕增生期較長,而發生與血供較差如四肢末端、脛前區等部位的瘢痕增生期較短。增生性瘢痕雖可厚達2cm以上,但與深部組織粘連不緊,可以推動,與周圍正常皮膚一般有較明顯的界限。增生性瘢痕的收縮性較攣縮性瘢痕為小。因此,發生於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致引起嚴重的功能障礙,而關節部位大片的增生性瘢痕,由於其厚硬的夾板作用,妨礙了關節活動,可引致功能障礙。位於關節屈面的增生性瘢痕,在晚期可發生叫明顯的收縮,從而產生如頜頸粘連等明顯的功能障礙。
(三)萎縮性瘢痕 萎縮性瘢痕(atrophic scar),其損傷累及皮膚全層及皮下脂肪組織,可發生於大面積Ⅲ度灼傷 足底瘢痕或慢性潰瘍切除修復、長期慢性潰瘍癒合後,以及皮下組織較少部位如頭皮、脛前區等受電擊傷後。臨床表現:瘢痕堅硬、平坦或略高於皮膚表面,與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神經等緊密粘連。瘢痕局部血液循環極差,呈淡紅色或白色,表皮極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負重,容易破潰而形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如長期時愈時潰,晚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病理上多屬鱗狀上皮癌。萎縮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縮性,可牽拉鄰近的組織、器官,而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四)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keloid)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發生在局部損傷1年後,包括外科手術、撕裂傷、文身、灼傷、注射、動物咬傷、接種、粉刺及異物反應等,許多患者的原發病史可能被忘記。臨床表現:瘢痕疙瘩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一般表現為高出周圍正常皮膚的、超出原損傷部位的持續性生長的腫塊,捫之較硬,彈性差,局部癢或痛,早期表面呈粉紅色或紫紅色,晚期多呈蒼白色,有時有過度色素沉做著,與周圍正常皮膚有較明顯的界限。病變範圍大小不一,從2~3mm丘疹樣到大如手掌的片狀。其形態呈多樣性,可以是較為平坦的、有規則邊緣的對稱性突起,也可以是不平坦的、具有不規則突起的高低不平的團塊,有時像蟹足樣向周圍組織浸潤生長(又稱“蟹足腫”)。其表面為萎縮的表皮,但耳垂內瘢痕疙瘩的表皮可以接近正常皮膚。大多數病例為單發,少數病例呈多發性。瘢痕疙瘩在損傷後幾周或幾月內迅速發展,可以持續性連續生長,也可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處於穩定狀態。病變內可因殘存的毛囊腺體而產生炎性壞死,或因中央部缺血而導致液化性壞死。瘢痕疙瘩一般不發生攣縮,除少數關節部位引起輕度活動受限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礙。瘢痕疙瘩一般不能自行退化,偶有報道病變在絕經期後退化,其退化與病程、部位、病因或症狀無關。瘢痕疙瘩的惡變曾有報道,但發生率很低。
(五)其他 在臨床上,根據瘢痕的形態,有可分為線狀瘢痕、蹼狀瘢痕、凹陷性瘢痕、橋狀瘢痕等數種。
病因在正常的傷口癒合過程中,膠原的合成代謝與降解代謝之間維持著平衡狀態。但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這種正常的平衡被破壞,膠原的合成明顯超過降解,最終導致膠原的大量堆積。雖然導致這種改變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許多因素與這種改變有關。
體外因素:
1、外傷和皮膚疾病: 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發生在局部損傷1年內,包括外科手術、撕裂傷、文身、燒傷、注射、咬傷、接種和其他非特異性損傷。
2、張力:瘢痕增生易發生於張力高的部位。臨床上常可見到張力高的部位患有瘢痕疙瘩的患者,在無張力部位存在著正常瘢痕。
3、 種族:瘢痕疙瘩在許多種族中均有報道。黑色人種和黑膚色的人較白色人種更易形成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大約為3.5∶1-15∶1。
4、 部位瘢痕疙瘩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上背部、肩部、胸前部、上臂三角肌區,較少發生於下肢、面部和頸部。皮膚厚的部位較皮膚薄的部位更易發生。在眼瞼、生殖器、手掌、足底、角膜和粘膜則極為罕見。
5、年齡:瘢痕增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一般多見與青年人,文獻報道的病例年齡多在10―30歲之間。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老年人很少發病。
6、家族傾向:瘢痕疙瘩具有家族傾向。
體內因素
1、內分泌紊亂:瘢痕疙瘩的形成與內分泌的改變有一定關係。人們以注意到絕大多數的瘢痕疙瘩發生在青春期。在妊娠期,瘢痕疙瘩有明顯的症狀加重和體積增大,絕經期後瘢痕疙瘩逐漸消退萎縮。
2、生物化學因素:在研究膠原合成時 Cohen發現瘢痕疙瘩組織中的脯氨酸羥化酶活性較增生性瘢痕明顯增高,是正常皮膚的20倍。脯氨酸羥化酶是膠原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它的活性與膠原的合成率密切相關。
3、免疫學改變。
最近幾年,對瘢痕疙瘩的病因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認為是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內的特殊的免疫反應。在瘢痕疙瘩形成以前,有一個典型的損傷後潛伏期(有時原發損傷不明顯而被忽略),如果第二次觸發(例如單純的外科切除),則會很快復發,病變常常較前增大。該特點可被比作一個免疫反射弧;最初的接觸導致致敏階段、記憶形成和效用機制。
預防瘢痕的治療是非常棘手的,很難獲得非常滿意的成果。從理論上講,瘢痕一旦形成,即使採用最精細的手術方法,也只能使其得到部分改善,而不能徹底根除。因此,採取各種措施,最大限度地預防瘢痕形成,與瘢痕的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理論上說,任何損傷一旦傷及皮膚真皮層就會留下瘢痕,因此避免皮膚損傷,特別是車禍,燒燙傷等是預防瘢痕的關鍵,特別對於兒童,兒童活潑好動,又對危險缺乏防護能力,很容易燒傷或燙傷,兒童皮膚薄嫩,一旦受傷可能形成大片難以治療的瘢痕,給自身以及家庭造成終身痛苦。
手術治療
1、切除縫合:對於較小的瘢痕,周圍皮膚鬆動性較好,切除後可以直接拉攏縫合的,可以直接切除縫合,手術中嚴格無菌無創操作,感染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而手術操作粗暴,造成過多組織壞死,也會導致術後瘢痕增生,刀片要垂直於皮膚切開,動作要輕柔,器械要銳利,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術中徹底止血,消滅死腔,消除切口張力,做到切口無張力縫合,創緣對合準確;縫合時以創緣對攏為準,不可過緊,以避免造成縫線周圍組織壞死。
2、皮膚遊離移植:對於關節部位的攣縮性瘢痕,影響關節活動或生長髮育的,可以使用皮膚遊離移植治療,但移植的皮膚在質地,顏色上都不能與正常皮膚相比,同時需要在正常部位取皮,在取皮部位也會留下同樣大小的瘢痕,因此不適用於非關節部位的瘢痕的治療,非瘢痕治療的首選方法。
3、皮瓣轉移:在遇到緊貼於骨骼表面的萎縮性瘢痕,或基底血供情況極差的情況下,不適合植皮時,應考慮應用帶蒂皮瓣移植。帶蒂皮瓣移植包括局部皮瓣轉移、遠位皮管移植、對側肢體交叉皮瓣移植等。
4、皮膚軟組織擴張術:皮膚軟組織擴張器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包括擴張饢、注射壺、何一個連接導管。應用硅橡膠製作。皮膚軟組織可以擴張是一種自然現象,如妊娠期的婦女腹部皮膚會隨著胎兒的生長逐漸擴張。根據這一原理而產生了皮膚軟組織擴張術,即將皮膚軟組織擴張器埋置於正常皮膚下,通過注射壺向擴張囊內注射生理鹽水,是其對錶面的皮膚軟組織產生壓力,通過擴張機制對局部的作用,使組織和細胞的分裂增殖及細胞間隙拉大,從而增加皮膚面積,利用新增加的皮膚軟組織進行組織修復和器官再造的一種方法。手術一般分兩期進行,一期先埋置於皮下或肌肉下,定期向擴張壺內注水,一般一星期兩次,注水一到兩個月左右,使其表面的皮膚和皮下組織逐漸擴展,以獲得的額外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第二期取出擴張器,用多出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修復瘢痕。因擴張產生的皮膚的顏色、質地、結構和毛髮均與受區相匹配,且對供區的影響較小,因此已經出現就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目前是治療大面積瘢痕的首選方法。
5、皮膚磨削術:原理是將凹凸疤痕的表皮磨平,再經過傷口癒合的過程,重新長出新的表皮,令疤痕變得模糊而改善其外觀。可能需要多次治療才有效果。
手術後的處理:
1、藥物治療:刀口拆線,待痂皮脫落後,可以使用抗疤痕的藥物,有很多種類,但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藥膏,外用藥膏塗在疤痕處,可以達到保溼軟化、止癢、消炎褪紅、淡化色素的輕微療效,並不能真正除疤,而且對陳舊性的疤痕無效。也可以使用硅凝膠貼,促使癒合後創面軟化以至平坦,降低色素沉著,以達到美觀的效果。每天24小時敷貼,可用清水加洗潔精沖洗乾淨,陰乾後可反覆使用。但是,只是針對剛癒合的傷口,鼓勵連續使用半年以上。
2、壓力療法:此方法是目前公認的比較有效的預防瘢痕增生的方法,利用彈性織物對瘢痕部位實施持續壓迫而達到預防瘢痕增生和治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辦法,稱為壓力療法。此方法簡便易行,幾乎沒有副作用,也可以作為藥物、放射等治療的輔助治療,這樣可以減少放療或用藥劑量及降低複發率。這種方法適用於較大面積的增生性瘢痕或不適於放療、局部藥物治療的患者。加壓治療皮膚瘢痕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壓力,使瘢痕內血管管腔變窄,血流減少,造成瘢痕內組織缺少營養,瘢痕組織的增生受到明顯的抑制,而達到治療瘢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