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下黑眼圈(infraorbitaldarkcircle)指眶下眼瞼區域呈現相對黯黑的一種嚴重美容問題。眶下黑眼圈見於各種年齡、性別和所有種族,且隨衰老(皮膚鬆弛、皮下脂肪分佈變化)不斷加重。作為一種美容問題,眶下黑眼圈對身體健康無危害,與嚴重疾病亦無關聯,但其人情緒健康的影響正在受到日益關注。
眶下黑眼圈對於女性是一種嚴重的美容問題,從醫學角度看,對人的生活質量有相當影響――令人看起來疲倦、憂傷、萎靡,睡眠不足通常使之加重。目前市場有許多用於掩飾黑眼圈的產品。
儘管眶下黑眼圈非常普及,但關於其成因與治療的研究目前比較稀缺。
成因與機理
導致黑眼圈的可能因素包括:
1、色素過度(色素性):
眼下部位色素過度時導致黑眼圈的常見成因,其類型包括: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異位性或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繼發)炎症後色素過度沉著。色素過度性黑眼圈通常表現為眶下緣下近鄰區域皮膚的淺褐色帶(形狀微曲)。當有因眶膈脂肪假性疝導致的下瞼膨出時,黑眼圈色素顯得更深(下瞼膨出形成陰影效應,同時加重黑眼圈)。
當用手延展下瞼皮膚時,色素區域無任何發白或顯著的色素淡化現象。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環境因素(過度日曬、用藥)。臨床上,真皮黑素細胞增多表現為灰色或藍灰色(黑色素顏色透過真皮形成)。眶下黑眼圈之所以常見於異位性皮炎或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患者,是因為患者抓撓導致的炎症後色素沉著。可導致眶周色素過度沉著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持久性色素異常性紅斑、固定藥疹、遺傳。
2、覆蓋於眼輪匝肌上的下瞼皮膚薄、半透明(血管性):
覆蓋於眼輪匝肌上的下瞼皮膚薄、半透明是導致眶下黑眼圈的另一個普遍因素。眼輪匝肌直接位於皮下,其與皮膚之間沒有(或很少)皮下脂肪,如果皮膚太薄、半透明,皮下血管叢或眼輪匝肌內脈管則可能凸顯,從而導致黑眼圈。這種類型的黑眼圈通常出現在整個下瞼區域,凸顯血管透過薄皮膚後呈現淡藍色。這種淡藍色外觀在下瞼內側更為明顯,通常在月經期間加重。如果用手延展下瞼皮膚,黯黑區域無發白,但淺藍色加深(因為延展使皮膚變得更薄)――這是一種確定血管分佈的有效檢測方法。
對於這種血管性黑眼圈,據我們採用自體脂肪移植治療的經驗發現:這部分皮膚非常薄,皮下脂肪量非常稀少,使用注射套管不可能分離皮膚和皮下血管;而使用鈍性套管在皮膚和肌肉間注射薄層自體脂肪(作為一種遮掩血管的屏障),可獲得極好長期療效,因此造成透色的血管可能位於肌肉內。
3、因皮膚鬆弛和淚溝而形成陰影(衰老性):
皮膚鬆弛及眶周皺紋是衰老的常見表現。隨著年齡增長,眼瞼及眶周皮膚組織內的膠原和彈性蛋白將發生紫外線誘發及與衰老相關的變性。此外,受損表皮釋放的膠原酶也將進一步促進膠原降解。這類因光老化誘發的皮膚鬆弛在下瞼形成陰影,從而造成眶下黑眼圈。淚溝是中心位於眶下緣內側的凹陷,其成因也與衰老有關:皮下脂肪缺失、眶緣繫帶上皮膚變薄,因此造成眶緣區域空虛,加上眶下脂肪假性疝,淚溝陰影在光照下凸顯。藉助伍德燈和偏振光影像檢測,可有效評估和區分眶下黑眼圈的色素性和血管性成因。
治療
1、外用
外用去色素劑通常需連續使用數月才可見效。去色素劑的作用機理在於: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過度活躍黑素細胞的DNA合成、減少表皮黑素、增厚表皮(顆粒層)。
(1)氫醌
氫醌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去色素劑,仍是治療色素過度沉著的標準用藥。其作用機理在於抑制DNA和RNA合成、促進黑素體降解、破壞黑素細胞。
氫醌需連續使用至少3個月至1年,一般在5-7周後顯效(之前通常出現紅斑和脫皮)。
氫醌可與其他成分聯合使用,最著名的組合配方為Kligmanformulation(5%氫醌、0.1%維甲酸、0.1%地塞米松),其已報道副反應包括:紅斑、脫皮、膠樣粟粒疹、刺激性和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指甲變色、反常性炎症後黑素增多。
(2)維甲酸
外用維甲酸(0.01%-1%)去色素機理在於抑制酪氨酸酶轉錄、顯著增厚皮膚顆粒層及表皮。外用維甲酸後,黑素細胞數量變化不明顯,但黑素細胞受損明顯。維甲酸外用期較氫醌長,24周後開始出現明顯變白。
維甲酸常見副反應包括:紅斑、脫皮、灼傷、刺痛等。
(3)其他
其他去色素成分包括壬二酸、類固醇、曲酸、匹度苯宗等,配置不同混合製劑的原則是增加功效同時減少副反應。
2、化學剝脫
化學剝脫的原理是:通過外用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對皮膚實施可控制的損傷,從而去除表皮或真皮上層皮損。化學剝脫可根據不同治療目的,選用不同剝脫劑,實現不同深度的剝脫:
(1)三氯乙酸(15%、25%、50%、75%)屬於淺表剝脫劑,濃度最大時可作用於表皮和真皮表層,並從表皮附屬器開始發生上皮再形成。
(2)果酸是廣泛含於水果和蔬菜的一類有機酸。其中,乙醇酸最為常用。50-80%的乙醇酸可導致表皮鬆解,需由醫生在門診實施(外用數分鐘,之後立即用水或1%碳酸氫鈉沖洗)。
3、激光
對於色素性黑眼圈,可用多種色素激光治療,其中包括:
(1)調Q開關紅寶石(694-nm)激光,調Q開光翠綠寶石(755-nm)激光,Nd:YAG(1064-nm)激光,其中,Nd:YAG激光對於色素性和血管性黑眼圈均有療效。由於視網膜及脈絡膜是人體中黑色素含量最高的組織,即使在眼瞼閉合的情況下也可能受激光損傷。因此在激光治療眼部時,須特別注意眼睛安全防護。一旦治療部位接近眼睛,就應使用較大的金屬護眼罩。對於皮膚鬆弛和淚溝等衰老相關問題,可採用剝脫性或非剝脫性激光激光及手術方法治療。
(2)CO2激光換膚對於眶周皮膚鬆弛及皺紋有顯著效果,其副作用包括紅斑及暫時性色素過度沉著。研究表明,因皮膚鬆弛所致的黑眼圈,可採用剝脫性激光治療(圖4),但對於Ⅲ、Ⅳ型皮膚可能導致較長時間的皮膚變色副反應。
(3)用於治療光老化皺紋的非剝脫性激光/光技術包括:脈衝染料激光、半導體激光、Nd:YAG(1064-nm)激光、鉺玻璃(1054-nm)激光及強脈衝光。這類系統通過選擇性作用於含水組織對真皮形成選擇性熱損傷,大多配備表皮冷卻裝置。非剝脫性技術的效果不取剝脫性顯著,但副反應較為緩和,康復期較短。
(4)此外,新興的點陣技術也適用於治療因皮膚鬆弛和色素過度沉著導致的眶下黑眼圈。
4、自體脂肪移植
對於因覆蓋眼輪匝肌的眼瞼皮膚薄和半透明所致的眶下黑眼圈(皮下血管叢和眼輪匝肌脈管顏色透過皮膚),可採用自體脂肪或軟組織填充劑注射補充眼瞼下容量。對於眼瞼和頰瞼連接部皮膚薄者,注射軟組織填充劑時不可太淺,否則很可能出現可見或可觸覺的結節。但是,如果注射過深,填充劑則不能有效遮蓋導致黑眼圈的血管。
因此,自體脂肪移植是適用於眶下區域的最理想填充材料(儘管對其長期存活性存在爭議)。
5、手術
據報道,使用經結膜眼瞼整形術聯合苯酚化學剝脫,對於因色素過度沉著及眶膈脂肪假性疝引致的黑眼圈,療效理想且副反應少。
對於與淚溝相關的眶下黑眼圈,治療較為複雜,可能需要通過侵入性方法提升上頜軟組織、移植脂肪或取出脂肪、切除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