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是一種由產前至產後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第一步是在醫療機構確認診斷後,立即開始康復訓練。
第一步是以正確的姿勢抱住孩子,即雙腿騎跨在康復師的腰上。為了加強對患兒頭部的控制,可使其在俯臥位時用雙手支撐頭部和胸部,或仰臥位時伸出雙上肢,將其從仰臥位慢慢拉到坐位。當孩子坐在床上時,應誘導其向前和橫向伸手取物,並逐漸出現各個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對於不能翻身的兒童,在其仰臥時,屈曲翻身側的下肢,並協助屈曲的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身側的上肢,使其伸展,向內,帶動軀幹翻身。學習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孩子需要兩隻上肢伸展,下肢用膝關節支撐,使軀幹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將有聲有色、顏色鮮豔的玩具放在孩子面前,誘導孩子向前伸手,交替抓取,同時可將孩子的腳底向前推,協助孩子向前走。
對於站立時不能用腳跟著地的兒童,訓練者可以在仰臥時用四個手指握住他們的腳跟,將手掌壓向腳的中心,使腳背向小腿背屈,腳背和小腿之間的角度儘可能小於90°。也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幫助糾正尖腳,並穩定踝關節,以便進行更好的站立和行走訓練。
有些兒童用雙手握拳,不會抓握物體。訓練者應堅持做被動的手指伸展活動,將他們的大拇指向外伸展,這樣其他手指就容易伸展開來。
在進行運動訓練的同時,加強語言訓練也很重要。訓練時,要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要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要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要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及時糾正不正常的發音。
對於肌張力明顯增高或四肢不自主運動的患兒,可考慮使用解痙或控制心動過速的藥物,如安定、利血平、安坦、美沙酮等。
中醫按摩可以減輕痙攣肌肉的緊張,擴大四肢關節的活動範圍;針灸可以在運動區和語言區採取頭部針灸,以改善這一區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