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膽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點為:上腹正中或右上腹隱痛、飽脹,進食油膩飲食或情緒變化時發病或加重,疼痛可向右肩胛下區放射,並有反覆發病的特點;B超檢查顯示:膽囊壁增厚,內或可見強回聲光團,後伴聲影。臨床多分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和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西醫保守治療多以消炎、利膽、解痙止痛為原則;手術治療指徵為:膽絞痛反覆發作,膽囊無功能,或有急性發作伴有結石者。
與西醫相比,中醫辨證論治在緩解疼痛、增進飲食及改善患者整體狀況等方面有明確的療效,在保守治療方面有其優勢。現結合個人治療本病的粗淺體會,將中醫診治本病的要點按發作期、慢性期及頑固疼痛三方面分述如下,供同仁參考。
發作期:
重在疏肝利膽,瀉熱止痛。
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或膽絞痛時,主要表現為上腹劍突下持續性脹痛或發作性絞痛,進食後或凌晨發作或加重,局部拒按,疼痛可牽及右肩背,多伴有噁心、食慾減退,可伴有嘔吐、腹脹及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方藥選用大柴胡湯。具體藥物為:
柴胡24g 黃芩12g 法半夏12g 炒枳實10g 杭白芍15g 制大黃10g 生薑15g 大棗15g。
加減:
便秘明顯者,制大黃改為生大黃10g;右上腹痛明顯,加用鬱金15g;上腹痛明顯,按之硬者,加用我院高齊民老中醫經驗方:甘遂末1g(分衝),虎杖15g。
慢性期:
則當立足整體,辨證論治。
本病雖以膽囊損害為主,但往往有明顯的全身症狀,表現為食慾、睡眠、月經以及精神體力等多方面的失調。用藥時,如果隻立足於膽囊損害,或只從調理肝膽入手,效果往往不理想;應多關注全身表現,從整體辨證入手,注重臟腑之間的有機聯繫,方能取得較好療效。
臨床常見以下幾種證型:
1、肝氣鬱結
症狀:上腹劍突下脹痛,以脹滿為主,可牽扯右上腹或右肩背,每因鬱怒加重。舌苔黃,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
方藥: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
柴胡15g 杭白芍15g 炒枳殼10g 制香附12g 川芎10g 陳皮10g 炙甘草6g 鬱金15g。
加減:若有口苦咽乾、頭暈、噁心或嘔吐者,鬱熱證明顯,應改用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5g 黃芩12g 法半夏12g 黨參10g 鬱金15g 生牡蠣30g 生薑15g 大棗10g;疼痛明顯者,加元胡10g 川楝子6g。
2、肝鬱脾虛
症狀:上腹劍突下脹滿隱痛,可牽扯右上腹或右肩背,程度輕,喜得溫按,每因鬱怒或進食油膩加重,伴有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右弦左弱。
立法:養血柔肝健脾。
方藥:以逍遙散為主方。
柴胡15g 當歸12g 杭白芍12g 炒白朮15g 茯苓15g 高良薑10g 制香附12g 炙甘草6g 生薑12g 大棗15g.
加減:心煩易怒失眠者,加牡丹皮10g 炒梔子6g;疼痛明顯者,加制大黃6g,炙附片6g,細辛3g。
3、膽經痰熱
症狀:上腹劍突下或右上腹脹滿隱痛,程度輕微,久久不愈,每因情緒波動或飲食不慎加重,伴有多思善恐,心中不寧,情緒易於波動,夜寐不實,多夢易醒,大便不調。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多滑或帶數。
立法:清利膽經痰熱。
方藥:以溫膽湯為主方。
竹茹10g 炒枳實6g 陳皮10g 法半夏12g 茯苓15g 炙甘草6g 生薑15g 炒棗仁15g 生龍骨15g 生牡蠣15g。
加減:若疲乏明顯,加生熟地各12g,黨參12g 五味子6g。
4、肝陰不足
症狀:上腹劍突下或右上腹脹痛,可牽扯或右肩背,程度輕微而喜按,每因勞累或鬱怒誘發或加重,伴有口乾不欲飲,頭暈疲乏,便幹形瘦。舌質瘦紅,舌苔薄幹,脈弦細弱。
立法:養陰柔肝止痛。
方藥:生地12g
北沙參12g 當歸10g 枸杞子10g 麥冬12g 川楝子6g 杭白芍12g 炙甘草6g。
疼痛頑固者:當重視厥陰肝經及瘀血。
對於疼痛久久不止者,有以下三種情況可供參考:
1、血瘀脅下
症狀:上腹劍突下或右上腹刺痛無休,壓之明顯,久不緩解,有時可及腫大膽囊。舌質暗瘀,舌苔薄,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以膈下逐瘀湯為主方。
桃仁10g 紅花10g 赤芍10g 當歸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元胡10g 五靈脂10g 制香附12g 炒枳殼10g 炙甘草6g。
2、上熱下寒
症狀:上腹劍突下疼痛,牽扯右上腹,久久不愈。受涼則腹脹,或腹瀉,腰以下冷,而稍進熱性食物又“上火”,易起口瘡。舌質暗紅苔薄黃,脈象弦。
治法:平調厥陰寒熱。
方藥:以烏梅丸為主方。
烏梅30g 制附片6g 乾薑6g 桂枝6g 川椒6g 細辛3g 黨參10g 當歸10g 黃連6g 黃柏10g。
3、陰虛肝旺
症狀:上腹劍突下疼痛,牽扯右上腹,甚至右側胸腹背部,伴有頭暈面紅,膝軟寐差,大便秘結。舌質偏紅,舌苔黃,脈必弦硬。
治法:養陰平肝潛陽。
方藥:以鎮肝熄風湯為主方。
懷牛膝30g 杭白芍15g 代赭石20g 炙龜板15g(先煎) 生龍牡各30g 生麥芽12g 川楝子6g 炙甘草6g。
二點建議:
1、本病的中醫病名診斷很容易,而且也簡單。但對西醫學來說,慢性膽囊炎雖然是一種疾病,但卻缺乏一個特異的症狀或體徵。很多疾病,如膽囊癌、肝臟和胃腸疾病,均可以出現類似膽囊炎的表現;有時,症狀體徵符合慢性膽囊炎特點,B超也提示有慢性膽囊炎,但是經過仔細檢查,真正病因並非慢性膽囊炎,而是肝膽胃腸道嚴重病變。這就要求我們,在臨床中不要滿足於症狀的緩解,一定要在明確診斷以後再進行治療,尤其當按慢性膽囊炎治療,症狀不能緩解時,應注意做進一步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2、臨床中,很多所謂的“慢性膽囊炎”,其實是慢性肝病的膽囊表現,脾胃功能已經很差。但是,臨床中常見以下二種傾向:
(1)為了使增厚的膽囊壁變薄、使膽囊中結石排出而長期服藥;
(2)為了治療膽囊之“炎”,往往加用大量的清熱解毒攻下藥物。其結果,很可能加重肝臟損害,同時也損傷脾胃功能,反使膽囊病變加重。所以,長期服藥對於無症狀的慢性膽囊炎來說是不適宜的;應該承認,中醫治療和西醫一樣,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其病理改變,都屬於對症治療。長期服藥時應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