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是一種生長緩慢的顱內腫瘤,發病率約1/10萬人,佔顱內腫瘤的10%。近十年來,垂體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有了飛速的發展。放射免疫測定和各種激素的興奮/抑制試驗的應用,以及CT、MRI等影像學檢查的進步,使垂體腺瘤的診斷準確性較之過去以視野、視力改變、X片上的蝶鞍骨質的變化等診斷標準前進了一個時代。加之現代顯微外科、放射神經外科的廣泛開展,各種療法的不斷改進,使垂體腺瘤的全切除率大大提高。根據國內外報道,小型或微型腺瘤切除後,症狀改善率達70%~90%,垂體大腺瘤如切除徹底,有效率亦達30%~70%。又由於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垂體腫瘤單克隆發生及致瘤基因理論的研究,使人們對垂體腫瘤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為臨床療法的改進,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1、垂體腺瘤的發生機制
過去學者們對垂體腺瘤發生機制的認識,主要包括二種假說:一是垂體細胞自身缺陷學說;二是下丘腦調控失常學說。目前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垂體瘤發生的多步學說逐漸將二種學說統一起來;
2、垂體腺瘤的分類
以往按光學顯微鏡下病理染色的不同將垂體腺瘤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嫌包性、混合性四種。由於內分泌學研究進展,這一分類法已不滿足臨床需要。Mosa和Baroni於1963年首先提出根據內分泌功能分型,後經許多學者改進,現分型如下:
(1)有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單激素分泌腺瘤和多激素分泌腺瘤;
(2)無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未分化腺瘤和瘤樣細胞瘤。
3、垂體腺瘤的治療方法
垂體腺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等。手術治療仍是垂體腺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垂體腺瘤的手術途徑曾有許多變更,大體可分為經額顳開顱和經蝶竇入路兩種,分述如下;
(1)經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
①術式發展
經蝶竇入路手術始於Schloffer,1909年Cushing成功地應用經蝶垂體腺瘤切除術治療了一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在當時缺乏抗生素的條件下,其手術死亡率低於經顱手術,故而在很長時間內被視為垂體腺瘤的首選入路。但由於其對鞍隔上瘤塊切除不徹底,加之術野深,照明差,故又漸為經顱手術所代替。直至60年代,Hardy等利用手術顯微鏡,使術野顯露大為改觀,使經蝶入路既能切除腺瘤、又可保持正常垂體功能。70年代以來,隨著CT、MRI等先進的影像學檢查及放射免疫測定法的出現,使垂體腺瘤特別是微小腺瘤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垂體手術亦可以達到對機體內分泌紊亂予以徹底根治。從此垂體腺瘤的經蝶入路手術方式得到了空前發展。
②內窺鏡在垂體腺瘤切除中的應用
經內窺鏡垂體腺瘤切除術,是近年來發展應用的一種手術方式。近十年來國內外報導日漸增多,而國內在這方面研究尚不多見。Matulac等認為通過神經內窺鏡,可以發現一般手術顯微鏡無法觀察到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利用內窺鏡使顯微手術的範圍擴大,可以看到後方和周邊結構,在神經外科中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
總之,使用鼻腔內窺鏡,避免了傳統的切開方法及術後鼻腔填塞,使患者更快痊癒。內窺鏡能使術者看清蝶竇全景,避免損傷周圍結構。並且通過改進照明及放大設備,能提供蝶鞍及蝶鞍上區的極佳視野。這為徹底切除腫瘤和保存垂體功能,避免神經血管損傷提供了良好前景。
葛副主任醫師近年來採用最新一代高清神經內窺鏡,為許多垂體瘤患者施行內窺鏡腫瘤切除術,為廣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2)經顱垂體腺瘤切除術
近20年來,由於經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普及,經顱手術的比例逐漸減少。Massimo等統計932例手術患者,僅有48例(5.1%)行經顱垂體腺瘤切除術。但由於垂體瘤的生長及擴展特點,這兩種入路仍各有其存在價值;
4 、垂體腺瘤的早期篩查
生育期女性如出現停經、泌乳、不孕,健康男性出現性功能下降,成年人出現肢體明顯變粗、口唇厚、鼻形增大,體重不明原因上升、視力不明原因下降等情況均提示腦垂體疾患的可能,須到醫院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