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王阿姨,女,80歲,糖尿病病史10年餘,因血糖控制尚可,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多的影響,但平靜的生活被一件偶然發生的事件打亂了。王阿姨的右足第四腳趾不慎被碰破,在隨後的一週裡,王阿姨的第四腳趾發生破潰、發黑、壞死,多家醫院就診後都要進行截肢治療,而且要從小腿中部以上截掉。截掉下肢令王阿姨無法接受,她本人和親屬說寧可死了,也不作截肢術。行下肢球囊括張治療,從而避免了小腿中部以上的截肢。
解讀: 由於長期的糖尿病,王阿姨的下肢動脈已出現嚴重的狹窄和閉塞,因而和正常人相比,由於王阿姨的雙下肢血液供應很差,雖說只有一個腳趾壞死,但如果只把壞死的腳趾截掉可能引起傷口不癒合,導致感染後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糖尿病晚期的一個重要的併發症就是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是指在糖尿病基礎上發生的動脈硬化,造成下肢遠端組織缺血。這種下肢缺血性改變可引起肢體疼痛、足部潰瘍和壞疽。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具有很強的致殘性和致死性,其最終結局是潰瘍、截肢和死亡。之所以有很多下肢動脈病變的患者面臨截肢(趾),是因為不能早期診斷、治療。因此,大家要了解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表現,做到心中有數。早期時走路後覺得小腿乏力,肌肉疼痛、酸脹,稍微休息後,則痠痛感緩解或消失,但再走一定距離後疼痛又會加重。這是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現。當病變進展,間歇性跛行距離日益縮短,直至休息時也發生疼痛,稱之為靜息痛。疼痛大多侷限在足趾或足遠端,夜間尤重,臥位時加劇,下肢下垂後有所緩解,此為病程中期。到了晚期,因下肢嚴重缺血,導致小腿或足部趾端出現潰瘍或壞疽。此期面臨截肢(趾)。
近年來研究發現,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多發生在小腿的小動脈,其次為s動脈以上的中等動脈,如股動脈、髂動脈等,且為多節段性病變引起。對於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下肢的血運重建和截肢。其中藥物治療主要用於病變早期和輕症的病人以及無法行下肢血管重建的病人,大多數病人的效果不理想,尚需進一步治療。血運重建主要包括血管搭橋和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又稱 經皮血管腔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 1964年Dotter首先採用同軸導管系統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下肢動脈狹窄,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開創了介入放射學新領域。其基本原理是加壓的氣囊壓迫粥樣斑塊,使斑塊殼受壓破裂而擴張管腔,同時動脈中層的彈力纖維、膠原纖維及平滑肌細胞等被過度伸展,而使管腔擴大。從而達到改善血液循環的目的。歷經四十年的發展, PTA技術的日臻成熟,尤其是下肢專用球囊和支架的應用後,球囊擴張已成為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稱成為糖尿病患者胭動脈以下病變引起的嚴重肢體缺血保全肢體的有效治療方法。眾多研究表明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行介人治療手術成功率較高,可明顯緩解臨床症狀,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