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細胞性乳腺炎,又叫導管擴張症,不是細菌感染所致,一般不發燒,可以自行消退吸收,但容易反覆發作,甚至破潰形成瘻管,在疾病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不同,是一種特殊的乳腺炎症。
一、發病原因
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確切病因還不清楚,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生、發展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
①大乳管阻塞導致乳管引流不暢。引起乳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乳頭髮育不良(如乳頭內翻、乳頭分葉、乳頭扁平),哺乳期有乳汁瀦留或哺乳困難,炎症、外傷及乳暈區手術等累及乳管,另外可能還與自身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
②乳管周圍炎症:乳暈下導管扭曲、變形、阻塞,引起導管擴張,導管內的脂肪性物質堆積、外溢,乳管壁破損,引起導管周圍的化學性刺激和免疫性反應,導致大量漿細胞浸潤。
③細菌逆行感染:乳管通而不暢可繼發細菌感染,病程從無菌性炎症轉化為化膿性炎症。病變初期可僅為局部紅腫,後可形成膿腫,慢性反覆發作後可形成竇道。
二、臨床特點
1、年青婦女多,未婚的也可發生。大多與妊娠哺乳無關,即不是在哺乳期發病。
2、單側發病者為多,也有雙乳先後發病的。病程緩慢,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3、多數病人伴有乳頭的各種畸形或導管擴張。
4、初期為乳暈旁的局部紅腫、疼痛,化膿時腫塊局部可紅腫但全身炎症反應不典型;反覆發作,長久不愈,可形成乳暈旁瘻管或慢性炎性腫塊,膿腫潰破後膿液中常夾雜油脂樣物,反覆發作,並形成通向乳頭的瘻管;
5、毀形嚴重:多次的破潰或切開,將造成乳房斑痕累累,乳頭扭曲,乳房變形。
6、容易誤診、誤治。部分臨床醫生對其認識不夠,容易將其誤認為化膿性乳腺炎,或誤診為乳腺結核,從而延誤治療。如果病灶離乳頭較遠,或位置深在,這種慢性炎症的腫塊,會引起皮膚粘連,與乳腺惡性腫瘤不易鑑別。
三、臨床表現
1、溢液期:
乳頭溢液是漿細胞性乳腺炎的一種早期表現,常常會被忽視。溢液多表現為間歇性、自發性,並可持續較長時間。部分病人有乳頭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凹陷,其中相當部分病人的乳頭凹陷為先天性的,也有一些病人乳頭凹陷是在發病後逐漸發生的。
2、腫塊期:
往往起病突然,發展迅速。患者感覺到乳房局部疼痛不適,可為刺痛或隱痛,並發現腫塊。腫塊多位於乳暈下,或向某一方向伸展。腫塊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表面呈結節樣,邊界欠清晰。急性期腫塊局部可出現紅腫,疼痛明顯,甚至出現乳房皮膚水腫,類似急性化膿性乳腺炎,但一般無畏寒發熱及血象升高。少數患者也可以一直以乳房腫塊為主,腫塊漸漸增大,持續時間數年,但始終無明顯的紅腫表現。
3、瘻管期:
後期乳房腫塊出現軟化,形成膿腫,破潰後流出膿液,其中可見油脂樣物。創口反覆潰破,局部組織堅硬不平。常形成瘻管,瘻管有單純性的,也有複雜性的,內口與乳頭處乳管開口相通,皮膚外口多位於乳暈部。
四、治療
1、早期的保守治療包括理療、中藥外敷、中藥口服。
2、有明顯紅、腫、痛的急性期患者,給予靜脈應用抗生素治療;如果膿腫形成,則行膿腫切開引流,局部換藥;
3、待急性炎症消退後,如果局部有腫塊,採取手術切除病灶,切除範圍應包括少量正常組織。
4、已形成慢性瘻管者,因為瘻管的內口在乳頭下的輸乳管或大導管內,此處為病灶的核心,需要切除瘻管直到乳頭下方,完全切除病灶及受累導管才能避免復發。
漿細胞性乳腺炎要求手術徹底,不然術後還是會復發,屬於難治性疾病。我科採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針對患者病變的不同時期,採取相應的治療方式,已成功治療了眾多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將對乳房的損傷減到了最小。對於某些病損範圍較大的患者,我們還結合了整形手術,力求術後的外形美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