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冠狀動脈出了毛病,冠狀動脈的血管壁發生了粥樣硬化,造成了心臟血管腔狹窄或堵塞,影響了心臟的正常功能,出現胸痛、心慌、胸悶、氣短、乏力等供血不足的症狀。現代冠心病的三大主要治療手段是藥物治療、冠脈支架術和搭橋術。冠脈支架術是醫生通過導管,將治療所需的支架送到冠狀血管,解除或緩解冠狀動脈狹窄,開通閉塞的血管,從而使血管恢復正常,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這一技術使得眾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甚至挽救了生命。但是有大量的支架術後患者雖然堅持西藥規範化治療,仍在術後一段時間內反覆發作胸悶、氣短、乏力,甚至可持續較長時間,嚴重影響了患者療效、降低了生活質量。
那麼誰來“關心”這一類冠心病患者呢?
我們注意到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的病理疾病,支架術只是一種臨時的、姑息的、局部的治療方法,支架術後血管的粥樣硬化依然在不斷進展,並不能阻斷全身的病理變化。而中醫善於發揮“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兩大鮮明特點,特別擅長從整體、宏觀上調整和調理機體的狀態,延緩或阻止疾病的進展,這正是治療冠心病支架術後患者一劑良藥,滿足了這類患者的需要。冠心病心絞痛也不是西醫學的專有名詞,早在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提出“邪在心,則病心痛”的理論,在之後的漫長曆史中,中醫針對胸痺(冠心病心絞痛)總結了一套具有鮮明特點並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中醫認為:血脈不暢、脈絡痺阻是冠心病患者共同的病機特點,並將胸痺分為寒凝、氣滯、痰阻、肝鬱、血瘀、氣陰兩虛、陽氣不足、陰虛等若干不同的證型,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支架術後患者完全可以通過準確的辯證、精妙的處方、完善的調理,適時的養生來改善身體的狀態,明顯促進支架術後康復,減少心絞痛復發、提高活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心臟事件的發生概率。
對於眾多已經進行了支架治療的患者需要“以病人體質為本”的個體化、整體全面的治療。多數冠心病患者在冠脈支架植入前後其病機已經發生了變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大膽地突破原有的辯證分型,按照患者術後的實際證型去辨證治療。隨著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已經在臨床上發現,嚴重冠脈病變的患者,其表現可單獨以心氣虛甚至心陽虛為主,這類患者雖然接受了冠脈支架術,術後心絞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仍然以氣短、乏力、周身疲憊、胸悶、甚至動則喘憋為主要症狀。分析其病變的實質是心功能不全,特別是與舒張功能不全顯著關聯,往往也伴有收縮功能不全。這些患者通過“通心陽,益心氣,養心血,調營衛”可以明顯緩解症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醫結合,整體調理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是兩者優勢互補、強強聯手,取長補短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治療將是支架術後患者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