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又稱腦膜炎,是化膿性細菌所致的軟腦膜、蛛網膜、腦脊液及腦室的急性炎症反應。
一、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標準
1、多呈暴發性或急性起病,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和老年人。
2、病前多有鼻竇炎、開放性顱腦損傷、化膿性中耳炎等病史。
3、多有發熱、劇烈頭痛、嘔吐、抽搐,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精神症狀,查體頸項強直,布氏徵、克氏徵陽性等。
4、血常規: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增高。
5、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外觀混濁或呈膿性;細胞數達(1000~10000)×106/L,早期中性粒細胞佔85%~95%,後期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蛋白增高多為1~5g/L,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一般細菌培養均可陽性。
6、腦電圖檢查:無特徵性改變,表現為瀰漫性慢波。早期CT或顱腦MRI檢查可正常,隨病情進展MRI顯示蛛網膜下腔不對稱,信號增高,增強後呈不規則強化,後期部分CT或MRI可見室管膜炎、硬膜下積液及侷限腦膿腫等。
二、鑑別診斷
1、病毒性腦膜炎:前驅期有類流感樣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中毒症狀較輕,CSF以淋巴細胞增高為主,蛋白輕或中度增高,糖正常,呈自限性。
2、真菌性腦膜炎:患者常有免疫缺陷史,起病隱襲,CSF淋巴細胞增高為主,糖含量明顯降低,CSF墨汁染色可檢出新型隱球菌。
3、結核性腦膜炎:起病較隱襲,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及局灶性神經體徵,CSF典型改變為淋巴細胞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結核菌抗酸染色陽性。
4、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在活動中起病,突發劇烈頭痛、嘔吐、頸強直和一過性意識喪失,CT可見出血,腦脊液血性可確診,須與外傷或腰穿損傷鑑別。
三、治療
在維持血壓、糾正休克基礎上,選擇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的有效抗生素,然後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結果調整抗菌藥物。
在兒童與成人,三代頭孢是治療3 種常見的化膿性腦膜炎的首選藥物。其中頭孢曲松(頭孢三嗪)、頭孢噻肟,對青黴素嚴重過敏者,選擇氯黴素較為合適。
對於那些免疫功能受損、神經外科手術後、腦室引流或嚴重顱腦外傷引發的腦膜炎病例,由於葡萄球菌或革蘭陰性桿菌,特別是銅綠假單胞菌,致病的可能性很大,應使用頭孢他啶(頭孢他定)和萬古黴素。一般為10~14 天。
對於兒童患者應加用地塞米松0.6mg/(kg?d),連用3~5 天,可以減少聽力受損及其他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發生率。對於伴有顱內高壓,也應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連用3~5 天。
對於顱內壓增高者,應用20%甘露醇或速尿。出現癇性發作者應給予抗驚厥藥物。
四、預後
未經治療的化膿性腦膜炎通常是致命的。早期高效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其預後大為改觀。新生兒化腦的病死率從20 世紀70 年代的50%降至10%以下,但重症患者或診治過晚者,其病死率及致殘率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