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張力和畸形的關係
既往大量文獻已經證明了,肌張力增高可以通過產生神經粘附因子的途徑導致導致肌蛋白合成受限,最終導致肌質量不足、肌萎縮,進而產生肌腱攣縮,同時肌張力增高還可以導致肌肉、骨骼生長受限,肌肉骨骼生長速度的不匹配,主動肌和拮抗劑肌肉生長速度的不匹配也可以導致畸形的出現。
因此肌張力和畸形是明確的因果關係,即肌張力增高是因,畸形是果,而且畸形還可以繼續發展。
由此可見單純通過手術進行肌腱延長,其結果是復發。
但是,有經驗的骨科醫生會將肌腱延長鬆解手術做得程度比較大,從而減少復發。但是肌腱是肌肉的腱性延續,肌腱的過度鬆解必然的結果是肌力的減弱。
二、路易斯經驗:
路易斯兒童醫院2006年發表了大樣本的研究文章(請注意,是大樣本的研究,這在美國這樣倫理道德非常嚴格的國家實屬不易),研究了早期(2-5歲)進行SPR手術組、較晚進行SPR手術組以及未進行SPR手術組的痙攣型腦癱患者最終接受矯形手術的發生率,結論是早期(2-5歲)進行SPR手術後最終接受矯形手術的發生率明顯低於較晚進行SPR手術組和未進行SPR手術組,同時矯形手術的程度也明顯低於後兩組。
他們的結論是早期進行SPR手術干預,阻斷了畸形發生的基礎,降低了未來矯形手術的需求,同時還能減少肌萎縮。建議合適的手術時間段是2-5歲。
在這裡還要提到一點,很多文獻提到SPR手術可能遠期的併發症是脊柱側凸畸形,但是在路易斯研究中,早期手術的患兒,無一例遠期(>7.5年)發生脊柱側凸畸形。原因是增高的肌張力導致了步態異常及下肢畸形,需要脊柱異常姿勢去代償。早期降張後,這些原因去除,因此有了以上結果。而過去一些文獻報道的脊柱側凸畸形的患者,多數早在手術前就已經存在脊柱不穩、小關節滑脫甚至脊柱前凸畸形等,這些病人我們在術前亦會考慮是否要行脊柱內固定,增加術後早期的脊柱穩定性。
三、愛荷華結論:
大量的系統性回顧,總結了113個矯形醫生的經驗,目前馬蹄內翻足,最常用的跟腱鬆解延長術式還是“Z”字延長和HOKE
術式,還有少部分使用腓腸肌筋膜區(zone1)切開延長(strayer術式等)。支持“Z”字延長和Hoke手術的人較多的原因還是在於多數人認為對腓腸肌的肌力減弱作用比在zone 1 區手術更少,這一點在動力學分析上已經有文獻證實。因為人體產生向前步態的唯一力量是來源於小腿三頭肌。
愛荷華結論是超過50%的肌腱延長手術後肌力下降明顯,且部分患者出現過度延長,最終70%多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復發。
因此,慎重選擇肌腱延長手術,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順序,搞清楚因果關係,對於腦癱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醫生,站在多學科多手段的層面上,科學決策每一位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