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9 09:52

      有一類直腸腫瘤被各醫療及研究中心稱為罕見性疾病,但卻有著與直腸癌同樣的危害性。它們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方法尚未完全達成共識,預後個體間差異極大。其中以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直腸間質瘤最為典型。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屬上皮源性腫瘤,既往被稱作“直腸類癌”,是一組起源於內胚層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相較消化系統其他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少有神經內分泌活性。間質瘤屬間葉源性腫瘤,因鏡下形態與平滑肌瘤相似,既往常被診斷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直腸間質瘤發病率僅佔消化道間質瘤的5%,但其性質存在高危可能,具有遠處轉移風險,應引起足夠重視。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神經內分泌瘤與神經內分泌癌,具有生長慢、病程長的特點,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以中老年最為好發。早期可有腹痛、腹瀉、大便習慣或性狀改變等非特異性表現,亦可無任何症狀。如前所述,直腸源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少有神經內分泌活性,部分患者出現陣發性皮膚潮紅、心悸、水樣瀉等類癌綜合症表現,多提示腫瘤晚期,發生肝轉移。直腸間質瘤好發於中老年男性,臨床症狀與腫瘤體積關係密切,較小時常無臨床症狀,體積較大時可因壓迫前尿道而引起排尿困難、尿頻等表現,或凸向直腸腔而導致腹痛、大便習慣改變或腸梗阻症狀,血便較為少見。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在直腸指檢或結腸鏡檢查時多表現為粘膜下向腸腔內突起,廣基或亞蒂狀隆起,似息肉,表面多有正常粘膜覆蓋,部分可形成潰瘍,質地偏硬;內鏡超聲表現為界限清楚的等回聲或低迴聲團塊,並可提供術前分期信息,指導手術方案的制定;對神經內分泌腫瘤較敏感的血清CgA檢測及生長抑素受體閃爍成像,在直腸源性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多呈陰性,但對於進展期肝轉移灶較敏感,具有輔助術前分期及預後判斷價值;CT及MRI對於原發灶無特異性診斷價值,但可用於評價疾病進展情況。直腸間質瘤指檢可發現粘膜下、稍硬、圓形的直腸壁外生型腫物;腔內超聲可見直腸壁內粘膜下邊界清楚的低迴聲腫塊,亦或表現為突出於直腸壁外腫物;CT及MRI可見直腸壁內或突出於壁外的邊界清楚腫塊,如見腫瘤內出血壞死表現,更有助於間質瘤診斷;CT及MRI對直腸間質瘤進展情況亦有評價作用。神經內分泌腫瘤及間質瘤術前確診,仍然有賴於病理活檢。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首選手術治療,由腫瘤大小及浸潤深度決定手術方式,直徑<25px的病灶可在內鏡下行粘膜切除或粘膜剝離可獲得治癒;直徑1~50px的原發灶需病理確定無肌層浸潤才可選擇局部切除,有肌層浸潤則需行根治性手術;病灶直徑>2cm的患者應接受根治性手術。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放化療、生長抑素受體類似物及靶向治療均不甚敏感,療效欠佳。直腸間質瘤治療上同樣首選手術,但直腸解剖及生理功能方面較胃、小腸等複雜,其間質瘤切除術式選擇亦較為多樣,主要取決於腫瘤體積大小。通常認為,較小的病灶可行局部切除,而較大病灶則應接受根治性切除。甲磺酸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對間質瘤展現出顯著療效,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腫塊較大(>100px)者應先接受該藥物輔助治療,待腫瘤體積縮小後行保留肛門功能的根治性手術。對存在危險因素的直腸間質瘤患者,術後應輔以甲磺酸伊馬替尼等藥物治療。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經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後,患者預後情況總體較好。而直腸間質瘤易術後復發,但多為局部復發,大部分復發病灶仍有手術切除機會,且復發灶對靶向藥物治療依然敏感,復發術後生存率仍較好。因此,只要給予足夠重視,此二類疾病雖然罕見但並不可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福音。

神經內分泌腫瘤與間質瘤相關文章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是一類非常複雜的疾病――全身所有內分泌細胞相關的腫瘤均可歸在其中,故該疾病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以轉移至任何部位。由於大部分NENs的生長是相對惰性的,早在1907年這類腫瘤就被命名為“類癌”,其中大部分NENs的生長是相對惰性的,但也有少部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研究最為透徹、治療最為多樣的即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也
發布於 2022-12-12 05:32
0評論
胸膜間皮瘤屬於雙向性分化的腫瘤,也就是既有良性的,也有惡性胸膜間皮瘤,腫瘤生長緩慢,包膜完整,良惡性的判斷應依靠病理檢查的鏡下情況而定,所以您的情況應根據病理結果確定良惡性。建議您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腫物送病理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期間注意休息及保暖,進食易消化飲食,少食多餐,避免劇烈運動及受涼感冒。 這種病情是需要你通過手術切除後給予病理檢查的,你可以給予觀察治療的效果的,給予觀察的列衛是甲
發布於 2024-09-11 17:56
0評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NENs)是一類起源於胚胎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神經內分泌標記物的、產生多肽激素的腫瘤,可發生於胰腺、消化道、肺、腎上腺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症狀、檢查手段及治療的差別較大。長期以來,NENs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少見病,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該疾病認識的不斷提高,據統計NENs的發病率上升了5倍,例如我們熟知的蘋果公司的前CEO喬布斯就是因胰腺NENs去世。所以雖然屬於少見病,也應當引起醫生
發布於 2022-12-12 06:02
0評論
EUS的結果可能同時反映腫瘤生長方式及惡性潛能,曾有研究表明,較大體積、病灶異質性及囊性變可能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惡變的危險因素,這可能也適用於MEN1患者。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MEN1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至今尚無相關標誌物來預測其惡變。腫瘤的體積大小與轉移可能成正比,也因此將其作為是否手術的重要考慮因素。指南推薦對≥1cm的病灶進行切除,但無確切證據表明最佳手術時機。 EUS能發現大部分病灶
發布於 2023-11-01 21:46
0評論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neoplasm,pNENs),原稱為胰島細胞瘤,約佔原發性胰腺腫瘤的3%。依據激素的分泌狀態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分為功能性pNENs和無功能性pNENs。多為散發,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發病高峰為40~69歲。pNENs臨床表現多樣,診療措施較複雜且週期較長,建議在多學科協作模式下進行,並貫穿患者診治的全部過程。根據患者的基礎健
發布於 2023-11-01 21:20
0評論
胰腺內分泌腫瘤診斷與治療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以胰腺灌注CT及血管三維重建為代表的無創性定位診斷已基本完全取代了以往繁雜的有創方法,從而使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率逐年增高。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生存期優於其他類型胰腺腫瘤,即使是伴有肝轉移的胰腺內分泌腫瘤的中位生存期也可達48個月,5年生存率近40%。總之,早期診斷率的提高,積極的根治性切除腫瘤,廣泛開展的藥物治療臨床試驗等綜合治療措施已使胰腺內
發布於 2023-11-01 21:33
0評論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有別於胃腸道肌源性或神經源性的肉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GIST這一概念,10年前Hirota等發現了其分子特徵。目前GIST被定義為組織學上富於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呈束狀、瀰漫狀排列,免疫表型上表達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
發布於 2023-01-14 07:31
0評論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NENs),原稱為胰島細胞瘤,約佔原發性胰腺腫瘤的3%。依據激素的分泌狀態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無功能性pNENs約佔75%~85%;功能性pNENs常見的有胰島素瘤和胃泌素瘤,胰島素瘤一般位於胰腺,而胃泌素瘤多見於十二指腸或胰腺;其餘的功能性pNENs均少見,統稱為罕見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生長抑素瘤、胰高糖素瘤,生長激素
發布於 2023-01-07 20:26
0評論
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佔所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65%~75%,其中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neoplasms,pNENs)佔前者的45%。pNENs的診斷與治療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定性及定位的診斷已經成熟,使不少pNENs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然而在我國pNENs仍屬少見疾病,各地區診療水平參差不齊,臨床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基層醫院難以積累經驗,誤診、
發布於 2023-02-09 03:12
0評論
您是否聽說過有人需要長期靜脈輸注大量葡萄糖,否則就昏睡不醒?抑或肥胖兒童因需要不停的大量進食而甚至自暴自棄與世隔絕?您自己是否有常年的“胃病”困擾,胃部不適,胃鏡除了萎縮性胃炎卻也無其他問題?抑或常年腹瀉伴反酸燒心以及頑固的消化道潰瘍?前兩種情況比較容易確診,而後兩種則非常容易誤診,但所有這些變化多端的症狀都是由同一類疾病引起的,它時而來勢洶洶,時而鴉雀無聲,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神經內分泌腫
發布於 2022-12-12 02:4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