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藥物就像一把雙刃劍,一面斬荊除棘治療疾病,一面卻是悄無聲息地破壞人的聽覺。所以雖然隨著醫療、經濟的發展,藥品短缺的現象消失,但隨著藥物的濫用不斷增多,藥物性耳聾的比例也在上升,據統計,目前藥物性耳聾佔後天性耳聾的40%~70%。至今,臨床上發現導致耳聾的藥物有18類100餘種,通稱耳毒性藥物。不同類藥物導致耳聾的的機理不盡相同,但都能摧毀內耳的聽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從而使聽覺系統導致嚴重損害,有些藥物導致的耳聾是可治療的,大部分則可造成聽力永久性損害。耳毒性藥物包括氨基甙類抗生素: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非氨基糖甙類抗菌素:氯黴素、紫黴素,紅黴素、萬古黴素等,利尿劑:速尿、利尿酸,抗瘧疾藥物:奎寧、氯喹,水楊酸鹽:阿司匹林、非那西汀、保泰松等,抗腫瘤藥物:順鉑,氮芥、博來黴素、氨甲嘌呤等,中藥:烏頭鹼、重金屬鹽(汞、鉛、砷等),其他還有心得安、肼苯達嗪、胰島素,碘酒、冼必泰等。氨基甙類抗生素是國內最重要、最常見的藥物性耳聾的原因。
藥物耳聾的聽力損害在早期可以表現為雙耳或單耳高頻聽力損失,用藥者可能沒有任何自覺症狀,需要聽力檢測才能發現。耳毒性發生後,主要表現為耳部脹滿感、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有些還伴有眩暈、運動不協調。部分藥物的耳毒性與用藥的劑量、療程有關,可能自用藥到出現症狀需一段時間,且還有明顯的延遲作用。藥物性耳聾發生幾率並非人人相同,特別是氨基糖苷類藥物所致耳聾常有母系家族遺傳性。存在變異者容也易發生耳毒性,即使一次用藥也可能致聾。此外,腎功能不全患者、噪聲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要注意,因他們內耳較脆弱,更易發生耳聾,也可能在用藥後會加重損害。幼兒、孕婦、老年人較常人更具有藥物耳毒性的高風險性。
藥物性耳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們需要用藥時遵守醫囑,不隨便自選藥物,不濫用抗生素,儘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的幼兒,因為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耳毒性藥物是嚴禁使用的;必須使用耳毒性藥物治療時是要注意觀察,一旦出現耳毒性症狀時立刻停藥;使用耳毒性藥物同時可以使用維生素B等營養神經的藥物;如果家族外婆,母親姨母、舅父等母系親屬中有對某種藥物致聾者,絕對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