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覆出現頭暈、頭昏重、頭痛的症狀,並且還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是長期腦供血不足的結果。引起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除了體質和不良生活習慣(如超重和肥胖、吸菸嗜酒、缺乏身體活動、不合理膳食等)外,還包括貧血、心臟病(如心律失常、心臟功能不全等)、肺疾病(肺氣腫、肺功能不全)、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血粘度增高(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頸椎病等器質性病變。從而導致某些腦動脈內微血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血管腔狹窄或血管痙攣,出現慢性的廣泛的腦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
若是突然出現眩暈,手腳麻木,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走路不穩或突然暈倒,多是腦供血不足急性發作之結果。若是反覆發作的頭暈、頭痛、整天昏昏沉沉,總是想睡,或出現沉默寡言、多語急躁、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充足休息後也不能緩解改善,則多為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的表現。國內、外醫學家經大量研究還發現,大部分中老年人在腦血流檢查發現血管痙攣;在頸動脈B超檢查發現有斑塊形成和血管狹窄,提示在“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病前期都曾有長期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證據。如果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不及時進行治療,那麼還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生。因此,慢性腦供血不足也被稱作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預防:腦供血不足的預防方法在網絡、書籍上隨處可見,但主要是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避免情緒波動,調整飲食結構(清淡不拒肉,紅白肉均衡食用),積極體育鍛煉,適度活動頸腰部,控制體重,但不可過度鍛鍊。因每個人的工作生活環境不同,上述方法可操作性不強,也難以堅持。因此可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鍛鍊時間仍是必要的(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此外,中老人應定期測量血壓、心電圖、腦超,以及血常規、血糖、血脂、血黏度、出凝血時間、頸部核磁等檢查,防患於未然。
治療:
1、首先去除危險因素:如戒菸酒, 保持良好心態和充足睡眠(菸酒難戒少食為宜,心情不悅散步最好),飲食加藥物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心律不齊等,改善心肺功能;
2、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首選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泰嘉),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凝聚成塊,對血液循環有好處,有利於腦部的血液供應。
3、抗凝血藥物: 抗凝血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使血液暢通,增加腦部血液供應,降低心腦缺血的發作。但服用是注意定期複查出凝血時間,凝血時間延長應遵醫囑減量或停藥,避免誘發腦出血。
4、僅有少部分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如頸動脈有嚴重狹窄(超過70%),可採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狀。在臨床實踐中,由於部分老年病人合併多種基礎病,服用西藥多達三四種,甚至超過五六種,一是病人難以堅持按時服藥,再者從藥理學上很難闡明多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藥物之間的拮抗作用,可能是西藥治療療效欠佳的原因之一。此時,若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辯證,並採用不同的中藥進行調理,不僅可減少藥物之間的毒副作用,也可收到滿意療效。尤其是對合並有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頸椎病所致的腦供血不足的病人,中藥治療或許較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