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護理 患者經過手術創傷應激,心理變化加大,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恐懼與焦慮,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腸梗阻發生的病理機制及臨床治療方法,介紹非手術治療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及家屬對病情變化的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2 病情觀察 術後責任護士積極協同臨床醫生對手術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特別是專科檢查和必要的特殊檢查,加強對患者基礎性疾病的處理;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胃腸功能、腹部體徵變化,聽診腸鳴音;患者術後早期短暫排氣或少量排便,應記錄肛門排氣次數及排便次數、量、顏色、性質,仔細詢問並正確評估腸功能恢復情況。進食後,密切觀察患者的食慾狀況,有無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一旦出現上述症狀,立即彙報醫生。嚴重複合傷及老年患者術後對腹部疼痛不敏感,護理觀察常顯示腹脹顯著,而腹痛及腹膜刺激徵不明顯。
3 胃腸減壓護理 EPII發生後,胃腸減壓是非手術治療的關鍵手段之一。有效的胃腸減壓能吸引出胃腸積氣、積液,緩解胃腸腔內壓力,改善腸壁血液循環,減輕腹痛、腹脹症狀,有利於腸功能的恢復。護理中密切觀察、準確記錄胃液的性質、引流量和顏色,有助於醫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在胃腸減壓過程中常規予0.9%氯化鈉注射液150ml行胃腔沖洗3次/d,預防應激性潰瘍發生。同時觀察引流液的變化,如引流出咖啡色液體超過500ml,就要注意是否出現應激性潰瘍或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
4 全胃腸外營養護理 炎性腸梗阻患者由於胃腸功能未真正恢復、禁食時間長、腸壁炎性水腫、持續胃腸減壓等,導致患者營養狀況差,因此術後早期採用全胃腸外營養支持,以維持患者內環境穩態,糾正營養不良,並讓胃腸道充分休息,利於腸功能的恢復。中心靜脈置管,24h內均勻輸入營養液、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配成的混合液,用藥期間觀察各項營養指標和血液生化指標等,記錄24h出入量,觀察腹部體徵和肛門排氣情況。護理過程中首先保證營養液及輸注瓶清潔無菌,營養液要在無菌環境下配置,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注重深靜脈穿刺導管護理,保持導管通暢,避免扭曲擠壓,輸注結束時用肝素稀釋液封管,防止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每日消毒,觀察和記錄有無紅腫感染現象,如出現穿刺部位紅腫或患者突然出現畏寒、高熱而無其他感染病灶時應考慮導管感染,及時通知醫生拔除,同時管端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
5 飲食護理 制定循序漸進的飲食計劃,在禁食,胃腸減壓期間,每天抽吸胃管數次以保持通暢,並觀察記錄引流的量和性質,注意噁心,嘔吐的頻率,胃液中如有黃色膽汁成分,說明有腸液反流。持續胃腸減壓的患者如出現腹痛緩解、腹脹減輕、腸鳴音恢復正常、開始排氣,說明梗阻緩解,可暫停胃腸減壓,留置胃管,24h後如病情穩定,可經胃管分次注入溫生理鹽水50~80ml,無明顯腹痛、腹脹症狀後,可試進等滲腸內營養液,1d後患者無腹脹、腹痛及嘔吐症狀,逐步增加進食量並減少靜脈營養藥劑量,逐漸過渡到半流質至普食。
6 應用生長抑素護理 炎性腸梗阻患者經持續胃腸減壓引流後消化液大量丟失,較易引起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腸壁水腫加重不利於恢復,此時應用生長抑素可減少消化液分泌[4].善得定通過抑制胃腸道激素作用而抑制消化液分泌,減少腸腔液體瀦留,減輕腸壁缺血水腫,促進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