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3 23:37

  患者為中年男性,因四肢無力伴麻木數月入院。

  頸椎MRI提示:延髓及頸髓內多節段強化病灶,影像診斷考慮:星形細胞瘤或室管膜瘤,脫髓鞘病變待排。

  入院後,安排手術治療(擬施行髓內病變活檢備髓內腫瘤切除+頸椎管減壓內固定術)

  術中發現:病變為黃色,質地較韌,術中冰凍提示:腫瘤來源,傾向於上皮來源病變。

  根據病理結果,遂決定沿著腫瘤邊界,進行分離切除。

  術中腫瘤鏡下全切,因術前有脊髓水腫,C4-5椎板予以切除減壓,再行C3-C6的側塊螺釘固定。

  螺釘植入術後,術中CB透視提示:雙側螺釘位置良好

  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四肢肌力正常。

頸椎髓內腫瘤切除+椎管切除減壓+多節段側塊螺釘內固定相關文章
微創技術的手術原則包括皮膚切口小、軟組織干擾少、影像引導以及應用特殊手術拉鉤及器械等。其根本目的在於獲得與開放手術相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恢復。近期,Spine雜誌將發表MarkM-Mikhael等人的文章,介紹了一項頸椎後路微創技術,即椎間孔切開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採取後正中切口,通過旁正中入路劈開肌肉,用管狀可擴張牽開器顯露關節突關節及側塊,完成多節段椎間孔減壓和側塊螺
發布於 2023-03-13 20:36
0評論
在頸椎外科,頸椎管內腫瘤並不少見。腫瘤易造成脊髓受壓,致癱率和致殘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和先進的外科手術的推廣應用,國內越來越多醫院的脊柱外科開展了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工作,不少的文獻報道表明,其診斷的準確率和手術療效總體良好,但誤診、漏診和手術併發症等時有發生,從而影響手術療效,甚至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如何提高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水平很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一、熟悉分類
發布於 2023-03-23 09:21
0評論
頸椎的側塊位於椎體的後外側、椎弓根和椎弓的結合部,由分別向頭側突出的上關節突和向尾側突出的下關節突組成,左右各一。相鄰節段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小關節,並將側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骨性柱狀體。雙側的小關節和側塊同前方的椎體及椎間盤一起構成頸椎的椎間關節並形成三個相互平行的骨性圓柱,這種結構形成了頸椎穩定的基本框架。有關側塊的詳盡解剖學測量數據尚未見報告。Howards觀察到相鄰側塊中心間的距離平均為13
發布於 2023-02-19 11:26
0評論
椎管內腫瘤是指發生於脊髓及周圍組織如果硬脊膜、神經根、脂肪及血管等的原發性腫瘤或繼發性腫瘤。根據腫瘤與脊髓、脊膜的關係分為脊髓內腫瘤、髓外硬脊膜下腫瘤和硬脊膜外腫瘤。根據病理分類,脊髓內腫瘤多為膠質瘤和室管膜瘤、海綿狀血管瘤;髓外硬脊膜下主要為神經鞘瘤和脊膜瘤;硬脊膜外腫瘤主要為脂肪瘤、轉移瘤、血管瘤、神經鞘瘤等。主要臨床表現(1)神經根受壓症狀:表現為刺痛、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疼痛沿神經根分佈
發布於 2022-12-02 22:06
0評論
       頸段神經鞘瘤是指位於頸椎椎管的神經鞘瘤,由於腫瘤生長常和頸髓、椎動脈、頸神經關係密切,手術風險大。傳統的手術方法大都採用後人路切除椎板,然後行腫瘤切除術。近年來,為減少手術入路的創傷,多采用患側半椎板切除手術入路。但是,半椎板切除仍然破壞了單節脊椎椎板的連續性。我們從2006年開始應用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人路顯微外科治療頸段的神經鞘瘤,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由於手術大大減少了骨質、韌
發布於 2023-01-27 16:17
0評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逐年加劇,以及辦公室工作人員數量的快速增長,頸椎病患者的數量亦在逐年增加。自20世紀50年代SmithRobinson及Cloward等人開展頸前路手術以來,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範圍、手術技巧、手術方式不斷髮展,手術的普及率也日趨廣泛。與此同時,由手術治療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近年來隨著巡證醫學(evidencemedicine)的發展,對頸椎病手術適應證的把握、手
發布於 2022-11-23 19:21
0評論
1982年Magerl首先報道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加用外固定裝置治療胸腰椎骨折,而後又有多篇文獻介紹了同類技術。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的出現,避免了傳統脊柱後路內固定植入手術的大切口、肌肉剝離多,術後康復慢等的缺點,目前它已經逐漸成為微創脊柱外科的基本技術手段之一。隨著內置物、手術器械及影像學的發展,採用經皮內固定的方法已在臨床上逐漸得到開展。手術病人的選擇:(1)單節段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雙
發布於 2023-03-13 19:36
0評論
脊柱上胸段(upperthoracicspine)是一個特殊的解剖區域,半椎體所致該區域的側後凸畸形早期即可導致患者外形的明顯改變;畸形的加重,也會導致脊髓和神經功能的損害。這些特點,決定了上胸段畸形的早期手術意義重大。由於上胸段前方有胸骨、鎖骨及胸鎖關節阻擋,且椎體前方緊鄰血管神經,前路手術風險大;而且當畸形較重時,前路手術矯正後凸畸形有限。因此,後路一期半椎體切除、內固定植骨融合術是該區域常
發布於 2022-09-24 23:29
0評論
男性,45歲,因“肢體麻木、無力進行性加重7年餘”入院。診斷:C2-5節段椎管內佔位病變性質待查髓內病變可能,神經電生理監測下C2-5髓內佔位內病變探查切除術。術後病理:髓內佔位病變符合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發布於 2022-10-10 09:28
0評論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適應證:(1)腰椎退行性變
發布於 2023-03-13 20: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