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塞是指腦深部穿通動脈(直徑0.1-0.2毫米的小動脈)硬化、閉塞造成的腦組織缺血性微梗死。缺血、梗死的腦組織液化後被吞噬細胞清除後形成2-50毫米之內的小腔隙。常見於50歲以上老年人,部分病人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史,其發病率佔腦梗塞19%。腔隙性梗塞因病灶小,且多不在神經通道上,故大多無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或症狀輕微。腔隙性腦梗塞若無臨床症狀無需特殊治療,但它是腦供血不足的信號和證據,對引發腔隙性梗塞的危險因素(病因),應予積極治療,如控制“三高”、降低血粘滯度……。否則,將可能在三五年內發生腦中風、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痺等嚴重疾病。目前對治療“三高”和養生保健的最新理念是多喝水,多喝水能防治“百病”,儘管此說還不能為現代醫學完全接受,但它不僅有理論和實驗依據,還有大量的實例作證,可說這是另類醫學。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是百病之源,多飲水是防治百病之本。人之所以能在陸地上生存,是因為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它使人體內儲備的水約佔體重75%。此外,人體內還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以隨時調重全身各個部位水的分佈。在人體缺水時,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大腦就是人體最最重要的器官。當人體缺水時,大腦必須優先滿足。於是,其他器官的水分就相應不足。這時,它們就會發出表明某個局部缺水的信號,呼求補水,但人們卻以慣性思維,誤解這些缺水信號為某種疾病而給予藥物治理。結果,適得其反,越治越遭……。
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是身體因為水量不足而進行自我調整的結果(表徵)。血管的一大主要功能是適應血液波動性週而復始的暢流全身,為身體組織提供需要的養分。血管壁上有許多小孔(腔體),它們時而張開,時而閉合,以適應內部的血液含量。當身體攝取的水分不足時,缺失水分的66%是從某些細胞內部損失的,26%發生在細胞外部的液體環境中,只有8%發生在血液循環中。為了適應8%的水分流失,循環系統會自動收縮,起初,外圍的毛細血管開始閉合,最終,更大血管的血管壁繃緊,以此保證血管內部充滿血液。血管壁的繃緊使血液運行阻力增加,血壓增高,即被稱為高血壓。由此可認為高血壓起初只是身體缺水的一種信號,要避免原發性高血壓,每天需要喝足夠量的水,保持尿液顏色清淡。這種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理念與現代醫學看似離經叛道的。不過,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的真正原因至今也未確定。
腦中風與脫水 這種另類醫學認為腦梗塞(包括腔隙性梗塞)患者多喝水就是預防和治療。即使在大腦的某一區域因動脈阻塞甚至導致大腦組織“壞死”(剛有壞死徵象時——筆者),只要讓動脈血管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也能夠迅速康復。在實驗中,對大腦動脈出現阻塞的動物進行靜脈注水,“壞死”區域的範圍就會迅速減少,大腦缺氧或缺血的區域也得到康復。同樣,如果出現的臨床症狀源於血管痙攣,水也能夠阻止痙攣,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