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針法:
(1)大腸溼熱者取曲池、足三里,用瀉法。發熱加合谷、曲池;肝氣乘脾者取期門、內關,用瀉法。
(2)取足三里、天樞、關元、中脘、腎俞、脾俞、大腸俞、上巨虛,每次取3-4穴交替施用。根據虛實之不同,施用補瀉或平補平瀉手法。或配合埋針治療。
2、耳針療法:
(1)取脾、胃、大腸、肝。
(2)取大腸、小腸、交感、內分泌、神門、直腸下段、三焦,每次取3-4穴,或配合壓豆法。
3、灸法:
(1)脾俞、中脘、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大腸俞等穴。根據虛實施用溫和灸法、雀啄灸法,灸治穴位以皮膚紅潤、灼熱似痛麻為度,一般不取化膿灸。
(2)隔姜、隔蒜、隔鹽灸。前兩者一般用於虛寒證或氣滯血瘀證,後者一般用於溼熱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