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肝動脈血體形成一般發生在術後4周之內,發生率為5%,兒童肝移植時其發生率可高達到26%。
(二) 原因
肝動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手術因素和非手術因素。手術因素有:肝動脈口徑大小、肝動脈吻合類型和術中肝動脈吻合的次數;非手術因素有:術中使用新鮮冷凍血漿、術後沒有使用抗凝劑和血細胞比容大於0.45等。
(三)臨床表現
肝動脈併發症最多見也最為兇險,術後早期發生者常屬供、受體動脈口徑差異和血管內膜形態異常也可能與解剖變異所導致的肝動脈成形重建有關。為此,我們強調供肝修剪的技巧,對發自腎動脈以上的腹主動脈的任一較大的血管及其分支&均應進行跟蹤解剖,看清走向,以免損傷變異的肝動脈,同時注意保護血管內膜。肝動脈血栓形成,可以表現為急性肝壞死、膿毒血癥、轉氨酶升高、移植肝功能衰竭和膽汁分泌中斷,但大部分病人為潛隱性發作,表現為反覆發熱和轉氨酶逐步升高。由於膽總管沒有門靜脈血供,完全靠肝動脈供血,因此,肝動脈血栓必然導致膽總管缺血壞死,所以慢性肝動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膽漏、膽管狹窄、肝內膽管壞死及肝膿腫。
(四)輔助檢查
血管併發症的診斷首先應強調彩色多普勒超聲動態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一種有效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一般應在術後第1天和第7天常規進行,可檢測肝動脈、門靜脈、下腔靜脈等血管的口徑、走向、有無栓塞H扭曲和狹窄等徵象,以及血流速度、阻力指數、搏動指數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術中和術後超聲檢查即可瞭解血管通暢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血管併發症。
(五)早期發現線索
一旦懷疑有肝動脈血栓形成,要立即行多普勒超聲檢查。如果能夠看見肝內搏動性血流,說明肝動脈通暢。如果查不到肝內搏動性肝動脈血流,而術中明確有良好的動脈血流,肝動脈吻合也較滿意時,可以在24h內再次檢查。如果肝內仍然沒有動脈搏動,則需要行腹腔動脈造影。
(六)早期診斷
術後1周內需每天查多普勒超聲,術後第7天行CTA檢查,可疑者進一步行腹腔動脈造影可早期診斷,力爭在發生不可逆的肝損害以前進行血栓切除術,從而避免再移植。
(七) 鑑別診斷
肝動脈血供不良是膽道非吻合口狹窄最主要病因之一,肝臟移植術後早期一旦發現肝動脈血流異常,應考慮合併膽道狹窄的可能,並採取必要對策。
(八)預防與治療
為了降低肝動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如果沒有明顯的出血存在,凝血酶原時間在25s之內,則不必糾正凝血功能。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小於18s而沒有明顯的出血存在,則應靜脈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0.5ml/kg/h)或皮下注射肝素(50U/kg/8h)。在沒有明顯低氧的情況下,血細胞比容最好保持在0.30以下。
如果在肝動脈血栓形成早期就已明確診斷,則應行急診肝動脈重建術,這尚有可能挽救肝臟,一般需要行供體肝動脈和受體腹主動脈端側吻合。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需要行再次肝移植。由於肝動脈血栓的形成與供肝動脈的直徑、肝動脈血流壓力有關、而成年肝動脈直徑較粗、減體積時切除了較易發生血栓的右肝以及供體肝動脈與受體腹主動脈的吻合提供了較高的肝動脈血流壓力,因此,兒童肝移植時,取成年人肝臟行減體積性肝移植時肝動脈血栓的發生率比取體積相仿的兒童肝臟移植行全肝移植時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