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活質量的提高,疼痛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並被現代醫學列為繼呼吸、體溫、血壓、脈搏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與急性疼痛相對應,慢性疼痛被定義為組織損傷痊癒後依然持續存在的、持續時間是3個月以上的一種疼痛類型。在1999年維也納舉行的第九屆國際疼痛醫學大會上,把慢性疼痛定義為一種疾病,慢性疼痛的發病率高達30%。
鞘內藥物輸注術 (Intrathecal Drud Delivery System), 是將一特殊導管放置於腰部的蛛網膜下腔,然後植入有儲藥器的微電腦泵於患者皮膚下,用皮下隧道方式將導管與泵相連接,泵的輸注系統可將嗎啡等藥液經導管持續緩慢勻速地輸入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中,如果輸入的藥物是嗎啡,又稱嗎啡泵。
該方法可將微量的嗎啡直接作用於脊髓和大腦的內啡肽受體,鎮痛效果好,僅為口服需要用藥劑量的1/300,同時避免大量口服用藥帶來的全身毒副作用。
和以往的恆速泵不同,這種微電腦控制的嗎啡泵每天可以分為13個時段,輸注不同劑量的藥物。很多癌痛患者在清晨或夜間入睡前疼痛會加重,分時段給藥在這段時間可以在基礎嗎啡量之外再增加藥量,進而達到更好的疼痛控制。
鞘內藥物輸注術是近年來國際疼痛界治療癌痛和中樞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等慢性頑固性疼痛的最先進方法之一。我國年均腫瘤發病人數約180萬~200萬,約1/4新診斷的癌症患者,1/3正在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和3/4晚期癌症患者患有因為癌症、癌症相關性病變及抗癌治療所致的疼痛。癌症疼痛患者可能生存數月或數年,如果得不到恰當的止痛治療,患者將長期忍受疼痛的折磨,並極大影響他們的活動、睡眠、心情以及整體生活質量。因癌症疼痛得不到有效的鎮痛治療,絕望的癌症患者及家屬甚至可能走向極端。對於生存期超過6個月癌痛患者,如果口服嗎啡類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疼痛或無法耐受嘔吐,便秘等副作用,鞘內藥物輸注系統是這部分患者及其家屬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