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以面部自主運動、表情功能喪失、面神經和麵肌組織營養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症候群的統稱。面癱患者,由於失去對面部表情肌的支配,病人不僅無法表露情感,而且造成面部的形態畸形和功能障礙。面癱的後果無疑是災難性的,因面部表情的展示與真實感情的分離,其怪異的表情常導致對方的誤解,從而造成患者的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嚴重影響病人的社交活動。對病人日常生活影響的嚴重程度堪稱僅次於精神分裂症。
由於面神經損傷,其支配的面肌也發生失神經萎縮、變性,最終因纖維化而成為無收縮功能的纖維組織。病程超過二年以上的面癱成為晚期面癱,對其治療一直是整形修復外科的一大難題,可以說至今仍然沒有十分理想的方法。因為要恢復晚期面癱患者面部的活動就必須移植肌肉到患側面部,重建患側的表情肌功能。由於面部的表情活動複雜、細膩,表情肌是由多個肌群組成,而且面神經對各肌群具有多重支配,表現為對錶情肌收縮力量的強度、肌肉收縮的方向、各個肌群之間的拮抗與協同的力度和表情動作的相互協調,可謂極其複雜而又因人而異。因此,僅僅移植1、2塊肌肉就想重建患側多肌群複雜而又細膩的表情功能,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並不是說整形外科醫生對面癱的修復將是一事無成。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整形手術使患者改善兩側面部的對稱性、恢復患側某些特定的表情動作(例如微笑)。讓患者能更好的迴歸並融入社會。
對面癱進行修復已有近190年的歷史。總結先輩們的工作,可以把面癱修復的方法分為靜態修復和動態修復。靜態修復由於只能對患者的靜態畸形有所改善,得到所謂的呆板的面部對稱並不能恢復面部的表情,現已很少單獨應用。動態修復又分為非顯微手術修復和顯微手術修復(要求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吻合血管神經)兩類。非顯微外科手術修復面癱,早在上個世紀初已經開始應用臨床,由於避開顯微外科的手術操作,手術創傷較小,手術適應症較廣,手術患者的年齡不受限制,手術成功率高,而且療效穩定。手術後面癱患者能獲得較對稱的自然笑容,在基層醫院也能獲得到推廣。由於術式不斷地改良和發展,直到今日依然是療效肯定、應用最廣泛的面癱修復術式。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顯微外科技術開始應用於面癱修復,開創了帶血管神經肌肉遊離移植修復面癱的新方法。應用帶血管神經肌肉遊離移植治療晚期面癱,術後可出現自主的,較為對稱、自然的微笑表情,被多數學者認為是迄今為止,治療晚期面癱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具有其它術式所沒有的優越性,是晚期面癱治療的發展方向。但該種方法必需在患者的供區及受區同時進行手術,手術範圍和手術創傷都相當大,而且手術指徵嚴格,對年老、體弱、不能承受該手術者及兒童都有較大的手術風險。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手術的難度較大,手術的效果不恆定,對移植神經的再生及移植肌肉的再神經化都無法調控,即使高年制、最熟練的手術醫生也無法對手術的最終效果予以準確地預測,醫生和患者雙方都必須承擔手術失敗的巨大風險。 即使手術成功但因移植肌的塊狀運動,帶來的面部呈片狀的收縮改變,也未必獲得良好的修復效果。手術醫師必須具備熟練、精巧的顯微外科技術及相應的面部整形外科的基礎技能。這些要求都使得該術式較難在基層醫院推廣。
由於表情肌的肌纖維纖細,其神經支配程度遠較骨骼肌豐富,面肌纖維動作十分精細,各部位表情肌纖維方向都不相同,而表情運動更是因人而異、豐富多彩,所以單靠一、二塊供肌是無法代替所有的表情肌的。而且神經再生時有可能發生再生軸突的迷路和錯位,使其支配的面肌動作產生誤動或聯動,使得面部,協調對稱的動作受到影響,直接影響到面部表情的展現與表達。到目前為止,尚無理想的移植的供肌,儘管文獻報道使用的供肌有多種,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欠缺,沒有完全達到理想供肌的要求。也有很多供肌由於手術解剖困難、手術操作複雜、創傷過大,多年無人問津而被淘汰。因此,獲得良好的供肌以及對面神經再生的有效調控,必將是今後的研究方向之一。此外應用局部肌肉修復面癱的非顯微外科的術式研究也必須進一步深化,使該種術式能普及到基層醫院,讓廣大的面癱患者都能獲有效的基本醫療,使之迴歸社會。以往對面肌癱瘓修復研究較多,然而大量的晚期面癱的患者遺留下:面肌收縮乏力,面肌誤動,面肌聯動,面肌表情動作協同性障礙的研究尚少。如何將面癱後遺症進行精細地、準確地分類,然後進行個性化地修復,這些都將是面癱後遺症修復的研究方向。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對面癱修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年來我們的研究也獲得不少臨床成果,多種修復晚期面癱的術式研究成功,有應用顯微外科技術的遊離肌肉移植術,有非顯微外科技術的局部肌肉移植術等等。近年來我們通過對面癱後遺症的按神經和麵部表情肌的解剖及功能狀況進行分類細化,已經對面癱修復由單純的口角動作的重建發展為:個性化、聯合應用多種術式、系列化的面癱面部畸形修復,為今後臨床面癱修復的規範提供我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