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角度來講主要是因為腦神經放電異常造成,其普遍誘發年齡是在嬰兒一週歲左右。這個主要是跟嬰兒的身體素質和嬰兒母親是有關係的!
據我國癲癇醫療機構進行的專項研究發現,癲癇病的發病率和年齡有關,主要是幼年時期發病較高。雖年齡增長病人數逐年減少,據流行病學資料統計,30歲以內發病者佔70%,而30歲以上發病者不及於15%,同時癲癇不同發作類型的發病率也有年齡依賴性。從學者到研究發現、幼年期的發病主要是由於外傷、發燒、驚嚇、新生兒窒息、反覆高燒驚厥以及先天畸形等多種原因所致。成年及中年人大約穩定在20-40人/每10萬人的水平。不同年齡階段發作類型也不一樣,如嬰兒痙攣僅見於嬰兒起癲癇,典型失神發作、雖然反映了可能是持續終身的原發性全身性發病,但超出兒童期和青春期是很少見的。
從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癲癇治療的年齡越小越好,且複發率也不高,關鍵是要找出病因且對症下藥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新生嬰兒癲癇的誘發幾率趨降低趨勢,從97年的新生嬰兒誘發率1%降低到了13年的0.5%,並且還有下降趨勢,這主要歸結於現在人們對新生嬰兒產前和產後護理方法有很重要關係。
對孕育的300個母親進行有效跟蹤,我們發現,嬰兒損傷主要是陰道狹窄造成的,這裡我可以採取產前擴陰,這裡不建議採取手術,對於高誘發性癲癇群體,剖腹產其實會有更大幾率誘發嬰兒癲癇性損失,除非是特別嚴重的生育困難的母親。
另外嬰兒產後如果發現有癲癇跡象,因為這種疾病一般不會有潛伏期,所以儘早治療對後期的損傷就會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