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安徽阜陽出現較多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之後,很多中國人開始恐慌這個疾病。由於絕大多數病例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發生嚴重事件甚至死亡者又多是一歲左右嬰兒,因此患兒家長產生焦慮、煩躁乃至恐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人類認識這個病是在1957年,至1959年才給它取了現在的病名。此後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各個地區發生過無數次大流行,散發性流行一天也沒有間斷過。2008年,正值阜陽手足口病鬧得人心惶惶的時候,我參加了上海市的防控會議。會上上海復旦兒科醫院的一位老教授說了一句話讓我迄今難忘:“這病,我們每個月要接診數千例!”可見其發病率之高,絕非“一時興起”,甲型流感也難與之分仲伯。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致病病毒主要是腺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和埃柯病毒也會致病。從出生到10歲的兒童容易被感染,且又多集中於5歲以下兒童。我5歲的兒子就在8天前(國慶節前3天)不幸中槍,今天才痊癒。需要給予更多重視的是出生6個月到一歲半的嬰幼兒,這個年(月)齡的孩子患病後更易重症化。由於絕大多數成人早已感染過病毒而獲得了免疫力,因此成人較少患手足口病。
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接觸手足口病相關病毒後多為隱性感染,換言之,雖然被病毒感染了,卻不出現任何症狀,並且還產生了保護性的抗體。據統計,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發病者)的比例為30~100:1,可見,很多人包括大多數兒童的運氣並不錯,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得病,這是很多急性傳染病的共同特徵,也應該是不必對手足口病過於恐慌的理由之一吧!
既然是病毒感染性急性傳染病,那就必須知曉兩個重要信息:第一,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的。意思是說它可以不治自愈,這同樣是很多急性傳染病的共同特徵。我們常用一句看似古怪而又符合事實的話來形容這種“自限”的現象:“不治一週愈,用藥七天好”;第二,抗菌藥物無效。抗菌藥物只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和部分真菌感染有效,對病毒感染無治療作用。可是,包括手足口病在內的一些急性感染病都有發熱的表現,多數家長會迫不及待地給孩子用抗生素,謂之“消炎”,醫生不給用還要跟醫生急。殊不知,給3歲左右的幼兒使用抗生素,藥物本身的潛在危害可能比疾病本身還大,你應該更恐懼哪一種情況?
對這個病,即使你不是醫生也能做出診斷。通常情況下,病孩先有中等發熱(不超過39℃),可能伴有咳嗽、食慾減退和乏力等,兩三天後突然在手、足和口腔周圍的皮膚上出現皰疹,臀部和外生殖器周邊也可發疹。疹子形態很特別,像紅色透亮的小豆豆,尤其是手掌和足掌側出現的皰疹很讓人覺得奇怪。有意思的是,這些疹子並不癢,也基本不疼。病孩的口腔黏膜上也會有數量不少、大小不等的疹子。這有甚麼意義呢?孩子口腔有太多疹子後會因為不舒服而拒絕哺乳、不吃飯,甚至哭鬧。我兒子在出疹後的第二天,連續兩天做出咧嘴、皺鼻子的怪動作,當是黏膜出疹所致,這還真讓我們有過小小恐慌。試想,如果這種多動的表現延續不斷,是不是很難看?將來豈不是娶不到媳婦?現在呢,病好了,怪異的動作也消失了。出疹後5到7天,疹子就逐漸變暗,並逐漸消失。痊癒後的皮疹不會留下疤痕,也不會出現色素沉著,這應該是不必恐慌的又一個理由吧?
輕症手足口病,除了在發熱階段多喝水、適當使用退熱藥、注意休息、補充維生素、進食困難者採取適當方式補充營養外,並無特殊處理方法,目前並不主張抗病毒治療。儘管皮疹的癢感不明顯,但發疹後還是要避免被抓破,以減少局部細菌感染的可能,並降低傳染性。
不可否認,幼兒感染病毒(尤其是腺病毒71型)後也會有少數出現嚴重情況者,包括中樞神經損害和心肺功能損害。告誡大家:如果患兒高熱不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能耽誤治療和觀察的時間,這樣可以減少重症發生率;一旦演變為重症,在醫生嚴密監測下,在醫院內採取積極的對症處理措施後,危害生命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
目前沒有上市的疫苗可供預防手足口病,針對腺病毒71型的疫苗正在研發中。須知,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也屬於“病從口入”,病孩的衣被、玩具、排洩物和破損的皮疹等都具有傳染性;同時,家長很難控制幼兒
“不講衛生”的行為,所以,正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傳染或傳染給他人。有鑑於此,政府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求幼托機構一旦發現有手足口病病例,整個班級要停課至少一週,這是正確的措施,家長們要予以配合;如果孩子接觸了手足口病患兒,家長應該在7天內格外留意孩子的體溫和皮疹等情況,因為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是3~7天。最後特別提醒:如果你家孩子患了手足口病,那麼就應該主動地將孩子隔離在家裡,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其他孩子,這是美德。
孩子患病家長總是會擔憂的,但是患了手足口病,你可以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