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5 15:26

  隨著乳腺疾病普查和篩查工作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乳腺病變進行手術活檢、微創活檢、空心針穿刺等方式明確病理診斷,乳腺癌前病變越來越多被檢出,但由於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癌前期病變及原位癌的概念、病名、分類等尚未完全統一規範,各家醫院病理診斷名稱參考標準及診斷水平不一致,臨床上出現各種各樣病理診斷名稱的病理報告,困擾了臨床醫師,也糊塗了患者。筆者就此問題加以梳理,有助於患者對於乳腺疾病病理報告有一個初步認知。

  一、基本認識――腫瘤發生

  正常細胞發展成為腫瘤的過程稱為腫瘤發生。從細胞水平上看,癌的發生是極偶然的事件。從遺傳上看,癌細胞都是由一個正常細胞發展而來,由一個失去了增殖控制的細胞發展而來。人體有百萬兆的細胞,每天都有幾十億個細胞進行分裂,理論上幾乎任何一個細胞都有可能由遺傳成份的改變而癌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細胞的惡性轉化需要在多種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發生多個遺傳改變,即一個細胞發生多次遺傳突變。因此腫瘤發生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涉及多級反應和突變的積累。

  癌的定義:惡性上皮細胞腫瘤,在醫學上專指由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乳腺癌主要發生來源於乳腺導管上皮。乳腺間葉結締組織來源常稱之為肉瘤(包括纖維上皮性腫瘤),不屬於本討論範圍。

  過去一直認為,從正常細胞發展到腫瘤細胞,都要經歷一個這樣的過程或分類,以乳腺導管腺上皮細胞為例,即:正常細胞;增生細胞(普通型 UDH);非典型增生細胞(ADH 也稱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低級別、中級別、高級別;與一些高度不典型增生難以鑑別);浸潤癌,而非典型增生則是從良性改變到惡性改變的中間站,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因此,將非典型增生稱之為“癌前病變”。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發生有自身的規律,上述線性進展理論過於簡單,導管內增生性病變與浸潤性乳腺癌之間的關係遠為複雜不一定按照上述路徑安步驟進行線性發展,不同類型乳腺癌可以來自不同發生途徑,不同癌前病變有不同的轉歸方向。非典型性增生是癌前病變的形態學改變。增生的上皮細胞形態和結構出現一定程度的異型性,但還不足以診斷為癌。但必須指出,並非所有癌前病變都必然轉變為癌,也不是所有的癌都可見到明確的癌前病變階段。

  二、國內常用的診斷分類(過去常將導管內增生性病變分為以下三類。雖然與2003年版WHO分類標準名詞有點差異,但許多醫療機構仍習慣性使用某些名稱及分類方法,仍然對於臨床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

  1、普通性增生(乳腺導管上皮)

  (1)一般性輕度增生:導管擴張、小葉增生、大汗腺化生等。

  (2)囊腫為主型增生:單純性囊腫、脂性囊腫,大汗腺囊腫等。

  (3)腺病為主型增生:管狀腺病、硬化腺病、纖維硬化病、盲管腺病、結節性腺病等

  (4)纖維腺瘤樣變為主型增生:纖維腺瘤樣增生、纖維腺瘤。

  (5)高度增生

  2、導管非典型增生(詳見後面介紹)

  (1)形態:篩狀、乳頭狀、實性、腺管狀。

  (2)分級:輕、中、重。

  3、導管原位癌(DCIS包括了極為多樣性的一組病變,它們在表現方式、病理學形態、生物學標誌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改變以及進展為浸潤癌的危險度方面均不同)。

  三、2012年第四版《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目前已逐漸進入主流病理診斷名稱,許多大的醫療機構開始採用相關診斷名稱及分類方法)(此處主要錄入與本文章內容相關的病理診斷名稱)

  1、上皮性腫瘤

  (1)微小浸潤性癌(略)

  (2)浸潤性乳腺癌(略)

  (3)上皮-肌上皮腫瘤(略)

  (4)前驅病變:

  ①導管原位癌

  ②小葉腫瘤: 小葉原位癌(經典型、多形性);非典型小葉增生

  (5)導管內增生性病變:

  ①普通型導管增生(UDH )

  ②柱狀細胞病變(包括平坦型上皮非典型增生)

  ③非典型導管增生(ADH)

  (6)乳頭狀病變

  ①導管內乳頭狀瘤

  ②導管內乳頭狀癌

  ③包膜內乳頭狀癌

  ④實性乳頭狀癌(原位、浸潤性)

  (7)良性上皮增生

  ①硬化性腺病

  ②大汗腺腺瘤

  ③微腺管腺病

  ④放射性瘢痕/複合硬化性病變

  ⑤腺瘤:管狀腺瘤、泌乳腺瘤、大汗腺腺瘤、導管腺瘤

  2、間葉腫瘤(略)

  3、纖維上皮性腫瘤

  (1)纖維腺瘤

  (2)葉狀腫瘤:良性、交界性、惡性、導管周圍間質腫瘤

  (3)錯構瘤

  4、乳頭腫瘤

  (1)乳頭腺瘤

  (2)汗管瘤樣腫瘤

  (3)乳頭Paget病

  5、惡性淋巴瘤(略)

  6、轉移性腫瘤(略)

  7、男性乳腺腫瘤(略)

  8、臨床模式(略):炎症性癌、雙側乳腺癌。

  四、非典型增生

  1、定義非典型性增生是病理學的名詞,主要指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為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大而濃染,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細胞排列較亂,細胞層次增多,極向消失。但一般不見病理性核分裂;可發生於皮膚或粘膜表面的被覆上皮,也可發生於腺體上皮。

  2、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療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療取決於病變的程度。有研究資料表明,導管內增生性與發生浸潤性乳腺癌的危險度相關,不同類型的危險性有差異,UDH大概是正常人的1.5倍,ADH為3-5倍,DCIS為8-10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非典型增生就一定會發展成癌。如果對非典型增生進行積極的治療與監控,其中的許多會停止發展,也有可能會發生逆轉而恢復正常。所以,對非典型性乳腺增生這一重要的病理階段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對於輕度病變,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應定期進行隨訪。但是,對於中、重度病變,由於很難通過自體清除,因此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

  五、幾點共識臨床上診斷的小葉增生95%為單純性的小葉增生(普通型 UDH)和乳腺癌無密切關係

  單純的小葉增生一般是不會發生癌變的,但如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ADH)是有可能發生癌變,也是發生乳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

  所以,絕大多數的小葉增生並不是癌前病變,但非典型性增生和乳腺癌有著密切的關係。及時發現和治療這些非典型增生,可預防相應癌的發生。

甚麼是“非典型增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