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通過l14倒病例的綜合分析,認為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胃炎的病機為邪氣侵襲,氣滯中皖,溼熱內蘊,脾胃虛弱,當以理氣暢中、清熱化溼,輔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為基本治法。辨證立法並結合體內外實驗結果來選擇用藥是理想的組方途徑。
關鍵詞 慢性胃炎;幽f]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與慢性胃炎關係密切的細菌,曾先後被命名為彎曲菌樣微生物和幽門彎曲菌。電鏡觀察業已證實HP具有致細胞病變的能力,參與慢性胃炎的致病過程。如何應用中醫藥清除HP感染並減少複發率已逐漸成為慢性胃炎中醫藥治療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通過114例慢性胃炎病例資料的分折,並結合有關臨床報道,對HP陽性慢性胃炎的病機與治療作一初步的探討。
l、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14例病例中,男性 6l例,女性53例;年齡18~71歲,平均41、1歲,其中30歲以下16例,30~40歲42例,41~50歲33例,5l~60歲l5例,6O歲以上8例;病程0、5~40年,平均8、3年,其中5年以下52例,5~10年23例,11~20年29例,2O年以上1O例。
1、2 、方法
胃鏡檢查前,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1989年制訂的標準進行中醫辨證分型,然後作胃鏡檢查並於病變明顯處取活組織做病理診斷及HP檢測。HP檢測採用組織石蠟切片Warthin-Starry嗜銀染色法 。
1、3、 病理診斷及HP檢測情況
114例中,慢性淺表性胃炎10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2例。HP陽性者76例,HP陰性者38例。HP陽性組中,活動性胃炎共58倒,佔87、88%:而HP陰性組中的活動性胃炎為l8例 佔37、5%。
1、4 、中醫辨證分析
共分肝胃不和型、脾胃溼熱型、胃絡瘀血型、胃陰不足型及脾胃虛弱(寒)型5個證型,各證型的HP陽性例數分別為30/38、10/11,12/18、4/12及20/35例。其中胃陰不足型HP陽性率最低,分別與前二型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脾胃虛弱(寒)型HP陽性率也較低,分別與前二型比較,均P<0、05。
對HP陽性、陰性者分組進行證候分析發現,HP陽性組中出現次數最多的5個症狀依次是科52例(68、42%)、疲乏50例(65、79%)、脘腹脹滿49例(64、47%)、嘈雜44例(57、90%)、胃脘痛42例(55、26%);HP陰性組中出現次數最多的5個症狀依次是疲乏31例(81、58%)、脘腹脹滿29例(76、32%)、科24例(63、16%)、納呆23例(60、53%)、口乾22例(57、90%)。其中HP陰性組納呆一症的出現率遠高於HP陽性組(19例,佔25%),P<0、O1。
在舌脈象中,HP陽性組黃苔(薄黃至黃膩苔)出現率(40例,佔52、63%)雖高於HP陰性組(15例,佔39、47%),但無統計學意義;而HP陰性組的齒印舌(15例,佔39、47%)及少(無)苔、花剝苔(7例,佔18、42%)出現率均明顯高於HP陽性組(分別為14、3例,分別佔18、42%、3、95%),均P<0、05。HP陽性組弦(滑)脈的出現率(38例,佔50、9%)高於HP陰性組(10例,佔26、32%),P<0、O5;而細(數)脈的出現率(23例,佔30、26%)則低於HP陰性組(20例,佔52、63%),P<O、05。
2 、討論
2、1、 病機
一般認為HP感染屬於中醫邪氣侵襲的範疇。本組資料結果表明,HP陽性慢性胃炎以實證(肝胃不和型、脾胃溼熱型)多見,虛證(脾胃虛弱(寒)型、胃陰不足型)相應較少。
而在所有病例中,病程相對較短的肝胃不和、脾胃溼熱兩型的HP感染率都較高,其病變處於邪氣實的階段;胃陰不足、脾胃虛弱(寒)兩型病程均較長,屬於正虛邪亦不盛的狀態,其HP感染率較低。至於胃絡瘀血型則因多由其它證型變化發展而來,往往虛實錯雜,故HP感染率介於虛、實證型之間。
從證候情況來看,HP陽性組和陰性組的常見症狀都包括有科㈦涓拐吐⑧性印⑽竿鍆醇舌苔黃、脈弦(滑)等氣滯不暢、溼熱內阻的表現,也包括有疲乏、納呆、口乾及齒印舌、細(數)脈等脾胃氣、陰虧虛的表現,說明中焦脾胃虧虛、氣滯溼阻熱蘊是慢性胃炎總的病理機制,而HP陽性慢性胃炎是以氣滯、溼阻、熱蘊為主,HP陰性慢性胃炎是以脾胃虧虛為主。
有關臨床報道中的結果也大致相仿。如陳飛松等發現HP陽性率在各中醫證型中高低的次序是(脾胃溼熱>胃絡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虛弱>胃陰不足),非脾胃虛組與脾胃虛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徐建國等發現HP陽性組中以氣滯型多見,其出現紅舌、黃苔(尤其是黃膩苔)、弦滑脈、胃脘痛、腹脹、大便乾燥、黑便、泛酸、納差等症狀均較陰性組為高;反之,HP陰性組舌淡、薄白苔及細小脈、便溏、面色不華又高於HP陽性組。
綜臺分析HP陽性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我們認為其病機當是邪氣侵襲,氣滯中脘,溼熱內蘊,脾胃虛弱。HP作為一種病邪侵襲機體,多在病變早期正氣較盛之時,邪客於胃,每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氣機停滯中脘,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則可致水溼內停、蘊溼成熱,從而產生氣滯、溼阻、熱蘊的一系列臨床表現,日久進一步損傷脾胃,又可致脾胃虧虛、生化乏源。
2、2、 治則
臨床上多數人將HP感染作為“病邪”處理,治療注重祛除邪氣,併兼顧機體正氣。如吳滇等採用清熱化溼法為主,突出清熱燥溼健胃,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房靜遠等以扶正祛邪為治則,藥用補益脾氣和清熱解毒藥;徐建國等亦認為祛邪同時須兼顧正氣,治療上除清熱、理氣外,需酌加健脾益氣、溫中散寒之品。
總的來看,祛邪與扶正結合使用是目前運用較多的方法。根據HP陽性慢性胃炎的病理機制,我們認為理氣暢中、清熱化溼,輔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是其基本治則。現有中藥免疫藥理研究表明,補益藥與活血藥是具有較強免疫調節作用的兩類中藥,而有報道認為HP感染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HP陽性者胃粘膜中存在抗HP的特異性抗體。因此,應用理氣暢中、清熱化溼之法有利於症狀的消除和胃粘膜炎性改變等的恢復,輔以健脾和胃及活血之品,則更有利於從整體上調節人體免疫機能及胃粘膜血供狀態,從而達到清除HP感染、恢復胃粘膜正常狀態的目的。
2、3 、選方用藥
分析以往的臨床報道,大致有三種組方方式:(1)根據辯證情況擬立治法並遣方用藥,如吳滇等的“清熱益胃湯”、徐建國等的“清幽湯”等;(2)結合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藥物組方,如張琳等的“活胃沖劑”、吳巖等的“胃炎清等;(3)中西藥合用,如普長生等的“胃炎沖劑”等。以上三種組方方式各有所長,從突出中醫藥治療的優勢並提高用藥的針對性方面考慮,似以根據中醫辨證確立基本治療法則,並結合臨床和實驗研究結果選擇用藥的方式較為適宜。
在以往的藥敏試驗中,主要是研究常用於胃病的部分中藥,已發現黃連、大黃、地榆、丹參、三七、玫瑰花、烏梅、石榴皮等對HP作用較強並已開始運用於臨床。今後還應擴大試驗範圍,並著重研究疏肝理氣、清熱化溼、健脾和胃、活血祛瘀類藥物的作用以及中藥複方抗HP的作用;同時要多進行臨床大數量病例的研究,以避免體外試驗與體內試驗結果不相一致的現象。另一方面,還應重視中藥間接抗HP作用的研究,主要可以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及破壞HP的生存環境、保護胃粘膜不受侵襲等方面著手進行。
參考文獻
[1]楊海濤,等、 中華消化雜誌,1988;8(6):319
[2]周建中,等整理、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5):318
[3]凌啟波、 實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組化技術,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2
[4]陳飛松,等、 北京中醫,1990;(4):14
[5]徐建國,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i991;11(3):158
[6]吳滇,等、 浙江中醫雜誌,1990;25(10):440
[7]房靜遠,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11(3):150
[8]徐建國,等、 中醫雜誌,1991;32(7):35
[9]Wyatt JI, et al、 Immune response of the gastric mucosa to campylobacter pylori、 Scand J Gastroenterology, 1988;142:44
[10]張琳,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5):268
[11]吳巖,等、 江蘇中醫,1991;12(6):40
[12]普長生,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9(1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