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科手術治療的意義是改善患兒的功能狀況,為康復訓練創造條件,同時預防畸形的出現和進展。腦癱下肢手術的策略是儘可能一次將所有的畸形矯正,恢復下肢的持重力線,以利於站立行走和功能恢復,減少手術痛苦及更多的心理創傷,此種方法在國外叫做單次多水平手術方式。手術年齡最好為患兒可以行走且能夠建立一個成熟的步態,此時患兒可以很好地配合康復訓練,有利於更好的恢復。一般年齡選擇在6歲後,此時骨關節發育穩定,出現再次畸形的概率減少。
2、穩定、無痛、有良好活動範圍的髖關節是行走的基本保證,也是患兒保持穩定和舒適坐位的需要。髖關節畸形的治療目標是防止軟組織攣縮和股骨頭脫位,提供穩定、無痛的關節和提高行走能力。
3、髖關節脫位和半脫位:藉助行走器或柺杖才能行走的腦癱患兒可能出現髖關節半脫位,而完全不能行走的患兒則可能出現進行性髖關節脫位。髖關節內收肌和屈肌(髂腰肌)痙攣力量大於伸肌和外展肌,股骨頭向外、向上移位,逐漸出現股骨頭的半脫位
4、骨盆的傾斜與髖關的脫位和半脫位相關,通常髖關節脫位和骨盆升高是同一側。另外,內收肌攣縮引起行走和坐位困難,常導致病理性骨折及會陰區護理困難,需要行內收肌和髂腰肌的鬆解延長。腦癱患兒早期的負重使髖關節活動範圍減小,特別是伸直、外展、外旋受限,影響髖關節的穩定。
5、如果X線片示髖關節穩定但髖臼較淺或坡度增加,提示股骨頭覆蓋不良,需要減小外翻和前傾角,同時鬆解攣縮的內收肌和屈肌以避免發生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不穩時,為阻止畸形進展應儘早手術矯正。當髖臼發育不良和發生半脫位時,需行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股骨轉子下旋轉內翻截骨術,以重建頭臼的同心圓關係。因腦癱所致髖臼發育不良的缺損多見於後側,過度旋轉可使頭向後側脫出,還可阻擋骨盆的外旋,如果髖關節不穩定,須截骨矯形;如果髖關節穩定,僅為內旋步態,則不宜截骨。過去認為股骨旋轉截骨應等到8歲以後,在這之前希望通過各類支生長髮育矯正股骨近端過大的前傾角。前傾角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塑形,且雖然腦癱患兒的前傾角較正常兒童大,但頸幹角卻沒有明顯增加,因此有人認為可以在任何階段施行矯形術。但仍需在臨床對照驗證。
6、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專注腦癱手術、康復治療十餘年,經治病人上萬例,並率先在國內建立先進的三維步態分析,於奧克蘭大學步態分析實驗室張彥新教授合作開展,三維步態下,手術前後仿真模擬實驗。
7、 我們團隊目前在和歐洲頂級的腦癱骨科治療團隊聯繫,積極引進髖關節監測體系,建立髖關節乃至整個運動功能的評估數據庫,通過科學、嚴謹的方法來給中國的腦癱患兒解除疾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