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人類常見病,據我國文獻報道,患痔者佔受檢人數的46.3%。環狀混合痔是肛腸科難治性疾病之一,多需手術治療,如何達到既要一期徹底治癒痔疾,又要最大限度的保護肛門功能,減少術後複發率,減少肛門狹窄等併發症的發生,是當今肛腸學術界探索的一大課題。
首先“微創”理念的衝擊,不斷地湧現多種微創治療方法。如硬化療法、膠圈套扎療法、冷凍療法、以及紅外線光凝固法等,最低侵襲性手術的需要加速了“微創”手術方法的發展進程,與之應運而生的是“PPH”和“超聲多普勒痔上動脈結紮術式”。這一系列的方法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推廣。但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有的能夠有效地改善出血症狀,但卻對脫出無可奈何;有的雖然能夠改善症狀,但卻創傷過大。1995年MacRae和Mcleod對微創治療方法作了一項薈萃分析,認為應推薦膠圈套扎作為I,Ⅱ期痔的首選治療方法,因為應用膠圈套扎治療的病人與應用硬化注射或紅外治療相比,很少需要作進一步治療。最低侵襲性手術的需要加速了“微創”手術方法的發展進程,與之應運而生的是“PPH”和“超聲多普勒痔上動脈結紮術式”。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有的能夠有效地改善出血症狀,但卻對脫出無可奈何;有的雖然能夠改善症狀,但卻創傷過大。
結紮療法是傳統中醫療法,宋代《太平聖惠方》記載“用蜘蛛絲,纏系痔鼠乳頭,不覺自落。”套扎是改良的結紮療法,用膠圈替代絲線。縫合的方法漢代已有記載《後漢書》在記述胃腸縫合手術“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博以神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