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發熱即用抗生素。許多家長一見孩子發燒,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長常認為發熱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卻不知許多發熱是由於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導致,皰疹性咽峽炎是柯薩奇病毒引起,雖然後期可以合併細菌感染,但見發熱即使用抗生素明顯是一種錯誤的作法。
誤區二:不願接受血常規化驗。由於上述所講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規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診時應該檢查一下血常規,如果白細胞數不高,可暫時不用消炎藥。現今許多家長不願化驗血常規,原因各異,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錢,更有甚者認為只要發熱血象肯定升高。前兩種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後者卻實屬無知錯誤。因為沒有血象的結果,許多醫院的大夫經常是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同用。為了不讓您的孩子飽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讓您多花冤枉錢,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選擇。
誤區三:積極主動要求靜脈輸液。臨床上確實有許多發熱疾病如肺炎、川崎病、傳染性疾病等需要積極的進行治療,可考慮靜脈輸液,但仍然有許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輕度支氣管炎、幼兒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疾病痊癒需要過程,因此只要積極退熱、避免發生驚厥、心肌炎等併發症,預後一般較好,過多的輸液只會留給孩子更多的後遺症。如6個月至1歲左右發生的幼兒急疹,發熱3~4天后,熱退後全身出現皮疹而痊癒,在發熱的3~4天的過多的過多用藥既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遲出疹,延長病程。
誤區四:退燒後馬上停藥
孩子體溫正常後不等於疾病治癒,它只是預示疾病有所好轉,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細菌此時不一定被徹底控制。所以用藥需要一定的療程,才能徹底消滅體內的細菌、病毒而完全治癒,否則疾病有可能“死灰復燃”,所以退熱後不要立刻停藥,儘可能按療程服用藥物。中醫中藥可以說在這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一方面可以通過調理脾胃,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激發食慾,促進營養的吸收,使機體各器官的功能很快得以恢復,並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清除體內的餘邪,使病情完全治癒。
誤區五:恢復期進食油膩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多數會影響脾胃功能,會出現食慾不振,家長不必過於焦急和憂慮,這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燒退了以後,小兒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漸恢復,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復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發熱時吃飯較少,病後應儘快補充。其實這時,小兒形氣未充,各個臟腑機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較弱,過分的補充不但不會吸收,還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個別患兒因為體內邪熱未清,又進食油炸甜膩食物助溼生熱,造成病情反覆,中醫稱“食復”。臨床經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來已經好轉,發熱已經好轉,由於進食過多油膩食品,發熱再次出現。
因此,退燒後的飲食最好選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麵條等,不要讓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雞、炸薯條、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響身體恢復。